未特指的盆底肌破裂Unspecified Pelvic floor muscle disruption
编码GC40.4Z
关键词
索引词Pelvic floor muscle disruption、未特指的盆底肌破裂、盆底肌破裂、盆底肌肉陈旧性产后撕裂伤、盆底陈旧性产后撕裂伤、盆底松弛、产后盆底陈旧性撕裂伤、产后盆底肌肉陈旧性撕裂伤
缩写PFM-rupture
别名盆底肌撕裂、盆底肌肉撕裂、盆底肌肉损伤、盆底肌损
未特指的盆底肌破裂(GC40.4Z)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影像学证据:
- 盆底MRI(T2加权序列)显示明确的肛提肌/耻骨直肠肌断裂或连续性中断(特异性>90%)。
- 三维超声动态评估:Valsalva动作下膀胱颈活动度>30mm或直肠壶腹下移>2.5cm(敏感性85%)。
- 电生理学证据:
- 盆底表面肌电(sEMG)检测:最大自主收缩幅度<20μV或协调性指数<0.6(特异性88%)。
- 影像学证据:
-
支持条件(临床依据):
- 典型症状组合(需满足至少2项):
- 压力性尿失禁(咳嗽/喷嚏时漏尿)
- 持续性盆腔压迫/坠胀感
- 排便困难需手助排便
- 性交痛或性生活质量下降
- 高危因素(需满足至少1项):
- 经阴道分娩≥2次,尤其有产钳助产史
- BMI≥28且存在慢性咳嗽/便秘
- 盆腔手术史(子宫切除/直肠手术)
- 典型症状组合(需满足至少2项):
-
阈值标准:
- 确诊:必须条件满足任意一项+支持条件中症状组合。
- 高度疑似:仅有支持条件但影像学提示肌肉变薄(厚度<3mm)或筋膜连续性中断。
二、辅助检查
-
影像学检查树:
└─盆底影像学评估
├─MRI(金标准)
│ ├─T2序列:观察肌肉断裂/瘢痕
│ └─静息-张力双相位扫描:评估肌肉弹性
├─三维超声
│ ├─静息期测量:肛提肌裂孔面积>25cm²
│ └─Valsalva期测量:膀胱颈下移度
└─X线排粪造影(可选)
└─会阴下降综合征评估(坐位排便时会阴下降>3cm) - 电生理学检查树:
└─盆底神经肌肉功能评估
├─表面肌电(sEMG)
│ ├─静息张力:>4μV提示肌张力过高
│ └─快速收缩:上升时间>0.5秒提示神经传导延迟
└─阴部神经传导
├─潜伏期>2.2ms提示神经损伤
└─振幅<5mV提示轴突缺失 -
判断逻辑:
- MRI与超声联合应用:当超声发现动态异常时,MRI可鉴别瘢痕性损伤与急性断裂。
- 电生理与症状关联:sEMG协调性指数<0.6伴压力性尿失禁,提示括约肌协同失调。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
盆底表面肌电(sEMG):
- 静息张力>4μV:提示盆底肌过度活跃,需鉴别痉挛性障碍。
- 收缩幅度<20μV:反映Ⅱ型肌纤维萎缩,与压力性尿失禁直接相关。
-
超声测量参数:
- 肛提肌裂孔面积>25cm²(正常值:女性14-24cm²):每增加5cm²,器官脱垂风险升高2.3倍。
- 膀胱颈活动度>30mm:提示尿道支撑结构失效,与尿失禁严重程度正相关。
-
MRI结构参数:
- 肛提肌厚度<3mm(正常4-6mm):提示肌萎缩,需结合脂肪浸润程度评估。
- 耻骨直肠肌夹角>20°(正常10-15°):反映肌肉弹性丧失,与排便障碍密切相关。
四、诊断流程图
临床怀疑盆底肌破裂
│
├─存在高危因素 → 行三维超声筛查
│ ├─阳性(裂孔面积>25cm²) → 增强MRI确认
│ └─阴性 → 6个月后复查
│
└─症状典型但影像阴性 → 行sEMG+阴部神经传导
├─电生理异常 → 诊断功能性损伤
└─电生理正常 → 排除器质性病变
参考文献:
- ICS《盆底功能障碍评估指南》(2023版)
- IUGA《女性盆底影像学检查共识》(2022)
- Neurourol Urodyn. 2021;40(2):551-558(肌电诊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