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暴露于物体,未特指的Unspecified Unintentional exposure to object, not elsewhere classified
编码PA8Z
关键词
索引词Unintentional exposure to object, not elsewhere classified、意外暴露于物体,未特指的
别名意外碰到东西、意外碰到不明物体、意外接触到物体、不明原因物体暴露
(PA8.Z) 意外暴露于物体,未特指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损伤机制明确:存在可追溯的物体接触史(如撞击、切割、挤压等),且损伤部位与接触物体存在直接因果关系。
-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要素):
- 客观体征满足以下至少一项:
- 开放性伤口(皮肤全层破损伴活动性出血)
- 闭合性损伤征象(局部肿胀、淤斑、压痛)
- 影像学确认的骨折/内脏损伤(需结合损伤机制)
- 客观体征满足以下至少一项:
-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要素):
- 高危因素暴露:存在职业风险、感觉运动障碍或环境安全隐患
- 典型症状:受伤部位疼痛伴功能障碍(如关节活动受限)
- 感染风险:污染性物体暴露(如生锈金属、土壤污染)
-
阈值标准:
- 符合"金标准" + "必须条件"即可确诊
- 若损伤机制不明确,需同时满足:
- 必须条件中至少两项客观体征
- 影像学排除其他致伤原因(如病理性骨折)
二、辅助检查
-
检查项目树:
┌──────────────────────────────┐
│ 辅助检查体系 │
└────────────────┬─────────────┘
├─ 影像学检查
│ ├─ X线(骨折/异物筛查)
│ ├─ CT(复杂骨折/内脏损伤)
│ └─ MRI(神经/软组织损伤)
│
├─ 实验室检查
│ ├─ 血常规(感染评估)
│ ├─ 凝血功能(出血风险评估)
│ └─ CRP/PCT(炎症程度判断)
│
└─ 功能评估
├─ 神经查体(感觉/运动功能)
└─ 血管超声(血流通畅性) -
判断逻辑:
- X线检查:
- 阳性:发现骨折线或金属异物影 → 需骨科会诊
- 阴性但疼痛持续 → 升级CT扫描
- 血常规:
- WBC>12×10⁹/L + 中性粒细胞>80% → 提示细菌感染
- Hb进行性下降 → 警惕隐匿性出血
- 神经查体:
- 特定皮节感觉缺失 → 定位神经损伤平面
- 肌力下降+反射异常 → 提示周围神经损伤
- X线检查:
三、实验室参考值及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 正常参考值 | 异常意义及处理建议 |
---|---|---|
白细胞计数(WBC) | 4-10×10⁹/L | >12×10⁹/L提示感染,需清创+抗生素 |
C反应蛋白(CRP) | <5 mg/L | >50 mg/L提示严重炎症或组织坏死 |
凝血酶原时间(PT) | 11-13秒 | 延长>15秒需排查凝血障碍,延迟缝合时机 |
血红蛋白(Hb) | 男130-175g/L,女120-150g/L | 下降>20g/L需排查活动性出血 |
降钙素原(PCT) | <0.05 μg/L | >0.5 μg/L提示全身性感染 |
四、诊断流程总结
- 优先确认损伤机制与体征的时空关联性
- 影像学检查按损伤严重程度分层实施:
- 浅表损伤 → 仅需临床评估
- 深部疼痛/畸形 → 首选X线 → 异常者CT/MRI
- 实验室筛查聚焦感染与出血风险:
- 污染性伤口 → 必查WBC+CRP
- 不明原因肿胀 → 加做D-二聚体排除血栓
注意事项:
- 儿童患者需特别注意生长板损伤(Salter-Harris分型)
- 老年患者需鉴别骨质疏松性骨折与创伤性骨折
参考文献:
- 《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9版)创伤章节
- ATLS®第10版(美国外科医师学会创伤评估标准)
- UpToDate临床数据库(2023年创伤后感染防控指南)
- ICD-11国际疾病分类编码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