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牙后区Retromolar region

更新时间:2025-06-21 00:36:35
编码XA0S17

核心定义

磨牙后区详细定义


一、解剖学描述

1. 准确位置
  • 位置:磨牙后区位于下颌第三磨牙(智齿)的后方,口腔前庭的后部。其范围大致在下颌支前缘与最后一颗磨牙(或智齿)远中面之间的三角形区域。
  • 重要毗邻
    • 前方:下颌第三磨牙或空牙槽(若牙齿缺失)。
    • 后方:翼下颌韧带附着处。
    • 内侧:下颌舌骨肌的浅面(部分腺体可能深入该肌肉)。
    • 外侧:下颌支前缘的骨膜。
2. 归属系统与功能
  • 系统:属于消化系统的口部分,具体位于口腔前庭内。
  • 功能
    • 腺体分泌:容纳磨牙后腺(Buccal gland of Rivinus),参与唾液湿润和消化的初步过程。
    • 辅助功能:为咀嚼和吞咽提供空间,同时作为黏膜屏障防止异物进入咽部。
3. 组织结构
  • 黏膜层:覆盖非角化复层扁平上皮,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
  • 黏膜下层:含磨牙后腺(腺体多为混合性腺体,以黏液腺泡为主),部分腺体可延伸至下颌舌骨肌的肌纤维中。
  • 深部结构:毗邻翼下颌间隙、下颌神经血管束及下颌舌骨肌。
4. 功能与作用
  • 功能
    • 局部润滑:通过磨牙后腺分泌黏液,减少食物与黏膜的摩擦。
    • 免疫防御:黏膜屏障参与局部免疫反应,抵御微生物入侵。
5. 医学临床关联
  • 相关疾病
    • 黏液表皮样癌:磨牙后腺是该恶性肿瘤的常见发生部位,表现为无痛性肿块,需通过活检确诊。
    • 腺体炎症:如涎腺炎,可能因感染或结石导致肿胀、疼痛。
    • 异物嵌塞:食物残渣或牙结石可能滞留于此区域,引发炎症或溃疡。
  • 治疗方法
    • 肿瘤治疗:早期黏液表皮样癌需手术切除,晚期可能联合放疗(参考《头颈肿瘤学》临床指南)。
    • 炎症处理:抗生素治疗结合局部冲洗,严重时需切开引流。
  • 康复要点
    • 术后需监测唾液分泌功能及面部神经损伤风险。
    • 定期口腔检查以早期发现异常肿块。
6. 常见误区
  • 误区:认为磨牙后区仅为空旷的“空隙”,忽略其含有重要腺体及毗邻神经血管的风险。
  • 澄清:该区域在智齿拔除或口腔手术时易损伤下牙槽神经,需精确解剖定位以避免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口腔解剖生理学》(新教材表格版),Scribd资料提及磨牙后腺的解剖位置及肿瘤风险。
  2. 《头颈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关于黏液表皮样癌的治疗方案。
  3. 解剖学分类标准(ICD-10 Topographical Codes),明确磨牙后区的定位与疾病编码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