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大肠憩室病Unspecified Diverticulosis of large intestine
编码DC81.Z
关键词
索引词Diverticulosis of large intestine、未特指的大肠憩室病、大肠憩室病、结肠憩室病、盲肠憩室病、直肠乙状结肠憩室病
缩写DC81Z
别名大肠憩室症、结肠憩室症、大肠囊袋病、结肠囊袋病
未特指的大肠憩室病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结构性证据:
- 结肠镜检查:直接观察到≥1个结肠憩室(黏膜局限性囊袋状膨出,开口与肠腔相通),黏膜表面无活动性炎症、溃疡或出血。
- 腹部CT(增强):显示结肠壁外突的囊状结构,周围无脂肪条纹征或肠壁增厚(排除憩室炎)。
- 结构性证据:
-
支持条件(临床依据):
- 典型症状(需排除其他疾病):
- 反复左下腹钝痛(排便后缓解),持续时间>3个月。
- 排便习惯改变(便秘为主),与饮食结构明显相关。
- 风险因素:
- 年龄≥50岁,长期低纤维饮食,BMI≥25。
- 典型症状(需排除其他疾病):
-
排除标准:
- 存在发热、CRP升高、白细胞增多等炎症表现(提示憩室炎)。
- 肠镜检查发现肿瘤、炎症性肠病或其他器质性病变。
二、辅助检查
检查项目树
├─ 首选检查
│ ├─ 结肠镜检查(金标准)
│ └─ 腹部CT平扫+增强
├─ 替代检查
│ ├─ 钡剂灌肠造影
│ └─ 胶囊内镜(慎用,憩室滞留风险)
└─ 鉴别检查
├─ 粪便钙卫蛋白(排除炎症性肠病)
└─ 肿瘤标志物检测(CEA等)
判断逻辑:
-
结肠镜检查:
- 阳性标准:发现憩室开口(直径通常2-10mm),黏膜光滑无糜烂。
- 注意事项:需活检排除黏膜异型增生,急性期禁做(穿孔风险)。
-
腹部CT:
- 特征表现:结肠旁脂肪间隙清晰,憩室呈含气/粪便的囊袋状突出。
- 鉴别要点:憩室炎时可见"脂肪条纹征"(炎症浸润)。
-
钡剂灌肠:
- 典型征象:钡剂填充憩室呈"葡萄串"样改变,肠壁柔软无僵硬。
- 限制:不能评估黏膜细节,已被CT逐渐替代。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常规检查:
- 血常规:
- 正常范围:白细胞(4-10×10⁹/L),中性粒细胞(40-75%)
- 异常意义:若白细胞>10×10⁹/L或中性粒细胞>80%,提示可能并发感染
- 血常规:
-
炎症标志物:
- CRP:
- 正常值:<5 mg/L
- 异常意义:>10 mg/L需警惕憩室炎
- 粪便钙卫蛋白:
- 正常值:<50 μg/g
- 异常意义:>120 μg/g提示肠道炎症活动,需排除IBD
- CRP:
-
隐血试验:
- 阳性意义:
- 持续性阳性需行结肠镜排除肿瘤
- 偶发阳性可能源于憩室黏膜微小血管破裂
- 阳性意义:
四、诊断流程建议
-
无症状患者:
- 影像学偶然发现结肠憩室,无需特殊处理,建议改善饮食结构
-
有症状患者:
- 第一步:结肠镜检查确诊憩室病
- 第二步:腹部CT评估并发症
- 第三步:排除IBS(罗马IV标准)及结直肠肿瘤
参考文献:
- 《2021 WSES指南:憩室性疾病的管理》
- 《Gut 2020;69(Suppl 1):1-33 结肠憩室病诊疗共识》
- 《Radiology 2019;291(3):668-680 CT在憩室病中的应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