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直肠窝脓肿Ischiorectal abscess
编码DB36.11
关键词
索引词Ischiorectal abscess、坐骨直肠窝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 [possible translation]、坐骨直肠瘘、坐骨直肠窝瘘、经括约肌肛瘘
同义词Abscess of ischiorectal fossa
缩写IRFabscess、Ischiorectalabscess
别名肛周脓肿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临床表现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91持续性炎症所致慢性内脏痛病程分级
ME24.91慢性ME24.91急性坐骨直肠窝脓肿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坐骨直肠窝脓肿(Ischiorectal Abscess),也称为坐骨直肠间隙脓肿,是肛周脓肿的一种类型。其特点是在坐骨直肠间隙内出现局灶性的脓性物质积聚。这种情况常表现为持续性胀痛或跳痛、排便或行走时疼痛加剧,并可能伴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早期局部体征一般不明显,但随着炎症的发展,可以观察到肛周红肿、双臀不对称,直肠指诊时可触及明显的肿块和压痛,甚至有波动感。
病因学特征
-
感染源:
- 肛腺感染:坐骨直肠窝脓肿最常见的原因是肛腺感染。肛腺位于肛管内部,由于肛窦开口向上,容易被粪便进入或损伤导致感染。感染通过肛腺的管状分支沿外括约肌向外扩散至坐骨直肠间隙。
- 多种病原菌混合感染:感染通常由多种病原菌混合引起,常见的细菌包括大肠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这些细菌可以通过肛隐窝进入直肠周围组织,引发感染并形成脓肿。
-
病理机制:
- 局部解剖因素:坐骨直肠窝是一个较大的间隙,当发生感染时,脓液可以在其中大量积聚,导致局部压力增高,进而引起剧烈疼痛和其他症状。
- 免疫系统异常:某些情况下,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低下也可能促进坐骨直肠窝脓肿的发生和发展。例如,糖尿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情况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
生理与病理诱因:
- 肛周疾病:如痔疮、肛裂等疾病可能导致肛门局部抵抗力下降,从而增加感染风险。
- 生活习惯: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饮食不当(过食辛辣肥甘、醇酒炙博之品)、久坐不动等,也可能影响肛门局部的血液循环和防御功能,增加感染的可能性。
病理机制
-
脓肿形成过程:
- 初始感染阶段:病原菌通过肛腺或其他途径进入坐骨直肠间隙,引起局部炎症反应。
- 脓肿形成阶段:炎症细胞浸润和组织坏死,导致脓液积聚,形成脓肿。
- 症状发展阶段:随着脓肿体积增大,局部压力增高,患者出现疼痛、红肿等症状。
-
脓肿扩散:
- 坐骨直肠窝脓肿易蔓延,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向其他部位扩散,如形成肛瘘。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疼痛:患者常感到肛周持续性胀痛或跳痛,尤其在排便或行走时疼痛加剧。
- 局部体征:早期局部体征不明显,随着炎症发展,可见肛周红肿、双臀不对称,直肠指诊时可触及肿块和压痛。
- 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发热、寒战、乏力等全身症状。
参考文献:临床解剖学、外科手术学等相关专业教材及期刊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