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多倍体Unspecified Polyploidies
编码LD42.Z
关键词
索引词Polyploidies、未特指的多倍体、多倍体、多倍体综合征
缩写未特指多倍体、多倍体-NOS、Polyploidy-NOS
别名多倍体现象-未特指、多倍体-未明、Polyploidy-Not-Specified
未特指的多倍体(LD42.Z)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染色体核型分析:
- 羊水细胞、绒毛膜细胞或新生儿外周血淋巴细胞核型显示完整的三倍体(69,XXX/XXY)或四倍体(92,XXXX/XXXY)。
- 嵌合型多倍体需满足:异常细胞系占比≥20%(通过FISH或全基因组测序确认)。
- 染色体核型分析:
-
支持条件(临床与影像学依据):
- 产前超声特征:
- 孕早期:胎盘体积增大伴囊性改变(葡萄胎样改变)。
- 孕中期:多发结构畸形(心脏畸形、全前脑畸形、脐膨出)。
- 胎盘病理:
- 绒毛水肿伴滋养细胞增生(特征性组织学改变)。
- 母体血清标志物异常:
- 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显著降低(<0.2 MoM)。
- 游离β-hCG异常升高(>5.0 MoM)。
- 产前超声特征:
-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即可确诊。
- 若无染色体核型证据,需同时满足以下两项:
- 产前超声显示≥3项典型结构畸形。
- 胎盘病理符合多倍体特征性改变。
二、辅助检查
-
产前筛查体系:
mermaid graph TD A[产前筛查] --> B1(超声初筛) A --> B2(母血清学筛查) B1 --> C1{异常发现?} B2 --> C2{标志物异常?} C1 --是--> D[介入性产前诊断] C2 --是--> D D --> E1[染色体核型分析] D --> E2[基因组测序] E1 --> F[确诊多倍体] E2 --> F -
判断逻辑:
- 超声筛查:
- 孕11-14周发现胎盘增大(厚度>4 cm)或囊性变,需立即转诊遗传咨询。
- 孕20-24周发现全前脑畸形+心脏畸形,多倍体阳性预测值可达85%。
- 核型分析:
- 三倍体标本培养失败率高达30%,需结合FISH检测(使用13/18/21/X/Y探针)。
- 基因组测序:
- 适用于嵌合型病例,可检测低比例(≥5%)异常细胞系。
- 超声筛查: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
染色体核型分析:
- 69,XXX/XXY/XYX:完全三倍体,99%导致妊娠早期流产。
- 92,XXXX/XXXY:完全四倍体,100%致死性,仅见于早期流产组织。
- 46,XX/69,XXX嵌合:可能存活至新生儿期,但伴严重畸形。
-
母体血清学指标:
- PAPP-A <0.2 MoM:提示胎盘功能障碍,多倍体风险增加50倍。
- 游离β-hCG >5.0 MoM:反映滋养细胞异常增殖,阳性似然比达32.7。
- 甲胎蛋白(AFP)>2.5 MoM:提示开放性神经管缺陷(见于30%多倍体胎儿)。
-
胎盘病理指标:
- 绒毛直径>0.3 mm(正常0.1-0.2 mm):敏感性92%,特异性88%。
- 滋养细胞包涵体:特异性标记物,阳性率95%。
四、总结
- 诊断核心:染色体核型分析是唯一确诊手段,需注意嵌合型样本的检测敏感性。
- 筛查策略:超声异常联合母血清标志物异常应高度警惕,及时行介入性产前诊断。
- 预后判断:完全多倍体均为致死性异常,确诊后需多学科协作制定管理方案。
参考文献:
- WHO《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版(ICD-11)》
- 《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9版)
- 《产前遗传学诊断技术规范(202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