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检查前别饿肚子!常规无需空腹,增强要这样做!

MRI检查前别饿肚子!常规无需空腹,增强要这样做!

作者:家医大健康
2025-10-05 14:32:32阅读时长4分钟1516字
神经内科健康磁共振成像空腹检查增强扫描对比剂金属异物神经影像学检查流程医疗准备影像质量安全规范

做头部MRI检查前,很多人会纠结“要不要空腹”“要准备什么”,其实不同检查类型、不同人群的要求不一样。搞清楚这些细节,既能避免白跑一趟,也能让检查更顺利、结果更准确。

常规检查不用空腹,但要注意3点

头部常规MRI(不打对比剂)不用空腹。它靠强磁场和射频脉冲拍脑子的图像,吃没吃东西不会影响成像——研究证实,正常吃饭和空腹做检查,图像清晰度没差别。反而建议大家保持正常饮食,避免低血糖导致头晕站不稳(尤其是平时容易低血糖的人)。

但有3件事必须做:

  1. 摘净金属物品:发饰、助听器、活动假牙等带金属的东西要全摘掉;如果体内有金属植入物(比如心脏支架),一定要带好材质证明给医生看。
  2. 穿对衣服:选没有金属扣、金属拉链的纯棉衣物,检查床会有专门装置固定身体。
  3. 别剧烈运动:检查前30分钟别跑跳、快走,尽量让心率保持在100次/分钟以内,避免心跳太快影响图像。

增强扫描(打对比剂),必须严格空腹

如果要打对比剂做增强MRI,必须空腹

  1. 空腹时长:建议提前4-6小时不吃东西,2小时不喝水。
  2. 为啥要空腹? 打含钆对比剂后,约0.7%-1.5%的人会恶心、呕吐,空腹能减少呕吐物呛进气管的风险(这是国外权威指南的建议)。
  3. 糖尿病患者注意:空腹血糖尽量控制在4.4-8.3mmol/L之间,避免低血糖或高血糖影响状态。

另外,这3类人不能打含钆对比剂:肾小球滤过率低于30ml/min/1.73m²的;以前对对比剂过敏的;怀孕尤其是孕早期的。

全流程准备清单,一步步来不踩坑

检查前:带齐资料,查好金属

  1. 带好3样东西:以前的影像报告(比如CT、MRI片)、体内植入物说明书(如果有)、肾功能检查结果(比如血肌酐)。
  2. 金属筛查:用金属探测仪查体内有没有金属异物(比如小金属片、固定假牙),避免磁场干扰。
  3. 适应噪音:检查时会有85-110分贝的噪音(类似吸尘器或电锯声),可以提前适应一下,避免到时候紧张。

检查中:配合医生,图像更清楚

  1. 固定头部:用头颅固定垫固定头部,别乱动——哪怕小幅度晃动,都可能让图像“花掉”。
  2. 配合屏气:需要屏气时跟着指令做(一般屏15-30秒),避免呼吸动影响图像。
  3. 紧急呼叫:手里会有紧急按钮,要是觉得胸闷、头晕、耳朵疼,赶紧按按钮,医生会马上处理。

检查后:注意代谢和监测

  1. 排对比剂:打了对比剂的人,24小时内多喝温水(建议超过2000ml),帮助对比剂从尿液排出。
  2. 监测植入物:装了心脏起搏器的人,检查后48小时要复查起搏器参数,避免磁场影响功能。
  3. 哺乳期注意:哺乳期妈妈建议暂停哺乳24小时,期间挤出来的奶别给宝宝喝,直接丢掉。

特殊人群:这些情况要额外注意

孕产期女性

  • 孕早期(≤12周):尽量推迟检查——孕早期是胎儿器官发育关键期,能避免就避免;实在要做,必须签知情同意书。
  • 孕中晚期:要用磁场强度低于2T的设备(医院会标注),扫描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减少对胎儿的影响。
  • 哺乳期:检查后6小时内别喂奶,挤出来的奶丢掉,6小时后再喂更安全。

有金属植入物的人

  1. 心脏支架:不锈钢材质要等术后6周才能做;钛合金的没限制。
  2. 人工关节:告诉医生植入时间——术后4周内不能做MRI,避免影响关节愈合。
  3. 神经刺激器(比如帕金森病用的脑深部刺激器):要神经科和影像科一起评估,确认安全再做。

肾功能不好的人

  • 肾小球滤过率(eGFR)30-60ml/min:对比剂剂量减一半,减少肾脏负担。
  • eGFR低于30ml/min:不能用含钆对比剂,会加重肾损伤。
  • 透析患者:检查后24小时内要做血液透析,彻底排出对比剂。

医院的安全保障,你可以放心

为了避免风险,医院会做这些准备:

  1. 过敏急救:备有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等急救药,万一有人对对比剂过敏,能马上处理。
  2. 磁场安全:在检查室周围画“5高斯线”(磁场安全线),不让孕妇、带金属物品的人进入,避免磁场影响。
  3. 紧急制动:设备有紧急停止按钮,还配备除颤仪和急救药,应对突发心脏问题。

总之,做头部MRI前,先问清楚是“常规”还是“增强”,有没有金属植入物、特殊情况(比如怀孕、糖尿病)。按照要求准备,检查时配合医生,就能顺利完成。如果有不确定的地方,提前给医院影像科打电话确认——避免到了医院才发现不符合要求,白跑一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