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部疼痛别搞混!腱鞘炎和腱鞘囊肿大揭秘
2025-09-16 17:37:37阅读时长2分钟912字
手用多了疼,得小心腱鞘炎和腱鞘囊肿弄混——虽然都跟肌腱周围有关,但疼的原因、表现和应对方法差别可大了。
疼法和表现不一样
腱鞘炎的核心是“动的时候疼”:肌腱滑动时会有摩擦感,甚至烧得慌。典型症状是早上起来手指发僵,握拳时像扣扳机似的“咔嗒”响,还有特定位置的压痛——比如拇指根掌侧疼、动不了,大概率是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腱鞘囊肿先不疼,首先会摸到一个鼓包:摸起来软软的、有弹性,表面滑滑的,跟皮肤不粘。要是鼓包压到神经,可能会麻或刺痛(比如手腕背侧的囊肿压到神经,手指会刺疼),有的鼓包还会跟着关节动微微晃。
为啥会得这俩病?
腱鞘炎是“累出来的”:长期做手工、敲键盘、抱孩子这些重复动手腕的事,肌腱外面的滑膜鞘会慢性发炎,导致滑膜变厚、腱鞘变窄。孕期女性因为激素变化,组织容易肿,得这病的概率更高。
腱鞘囊肿是“关节液跑出来了”:关节腔压力高时,关节膜顺着小破口鼓出来,形成装着黏糊糊液体的囊包。关节松的人、有骨关节炎或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人,更容易长多个囊肿。
自己先简单判断
教你三步自检:
- 动一动:反复弯手腕,看看什么时候开始疼、疼得有多厉害;
- 摸一摸:顺着肌腱按,看看有没有固定的痛点或者鼓包;
- 试试活:握握杯子、系系扣子,看看握力够不够,精细动作能不能做好。
要是疼到晚上睡不着、手指弯伸幅度变小,或者麻得厉害,赶紧去查——超声是首选,能清楚看到腱鞘厚不厚、肌腱周围有没有增生,还有囊肿的边界。
日常怎么防?
基础保护要天天做:
- 每工作1小时,停5分钟做“反向牵拉”:比如把手掌反过来贴在桌上,慢慢往前推;
- 调桌子高度,让手腕保持“不歪不扭”的中立姿势,别往一边偏或者抬太高;
- 用符合人体工学的工具:比如垂直鼠标、分指键盘。
吃的方面,多吃深海鱼、坚果这些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能帮着降炎症);补维生素D得听医生的,每天晒15分钟太阳能自己合成。
什么时候要治?怎么治?
要是自己养着没好,得赶紧去医院——比如疼得没法做饭/打字、手指弯不下去/伸不直、鼓包突然变大、手麻或肌肉萎缩。
治疗分步骤:刚疼的时候冰敷、戴护具,用点消炎止疼药;后来可以做超声引导的局部注射;理疗推荐低能量激光加干针松解,再配合神经滑动训练。要是保守治了6个月还没好,可能得手术。
术后得慢慢练:在医生指导下用弹力带练力量,别太早使劲抓东西,循序渐进恢复。
总之,手疼或长鼓包别慌,先分清是腱鞘炎还是囊肿,日常注意保护,该就医时别拖着,才能尽快回到正常生活。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