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骨折急救指南:五步判断+三不原则护骨骼安全

儿童骨折急救指南:五步判断+三不原则护骨骼安全

作者:家医大健康
2025-08-28 10:47:09阅读时长3分钟1101字
小儿骨科儿童骨折骨折识别骨科护理骨骼发育

儿童的骨骼和成人不太一样,有自己的“软特点”——比如5-12岁孩子的骨骼含水量比成人高,胶原蛋白也更多,所以骨头更“软”、更有韧性。这种特点让孩子碰到外力撞击时,容易出现三种“特殊骨折”:青枝骨折(就像折嫩树枝,外皮裂了但没断成两截)、褶皱骨折(常出现在手腕骨头,像纸被压皱了一样)、弯曲骨折(骨头弯成弧形,但没断开)。不过这种“软骨头”也有好处,骨折后愈合速度比成人快,但长骨头的过程(骨痂形成)更容易被外力干扰。还要注意,孩子骨头两端有层“骨骺软骨”,占骨头长度的15%-20%,X光照不出来,得用超声或核磁共振才能看清。

孩子摔了之后,家长可以用“五步看”快速判断有没有骨折:一是看疼痛反应——一直哭,不肯动受伤的胳膊或腿;3岁以上的孩子会指着疼的地方说“这里疼”。二是看异常形态——有没有肿得厉害、皮肤破了,或者胳膊腿弯得不正常。三是看功能障碍——比一比两边的胳膊腿,比如一只胳膊抬不起来。四是看瘀斑特征——如果瘀青是一圈圈的,可能是骨头伤了;片状的大多是肌肉或皮肤碰伤。五是摸骨性标志——摸骨头突出的地方(比如手肘后面的“小骨头”、手腕外侧的凸起),如果一摸就哭,可能有骨折。小婴儿不会说,要看看是不是不肯用脚站,或者姿势怪怪的。一般通过医生摸一摸加上拍片子就能确诊,有时候需要做CT三维重建看得更清楚。

怀疑孩子骨折了,家长要记住“三不做四要做”。“三不做”:别强行把弯的骨头掰直——乱掰会伤到血管和神经;别热敷或按摩——会越肿越厉害,还影响医生治疗;别自己乱吃药——不管什么药都要问医生。“四要做”:先固定受伤的地方——用硬书或木板当夹板,让受伤的胳膊腿保持原来的姿势,别乱动;然后冷敷——用毛巾包着冰袋,每2小时敷15分钟,别直接贴皮肤;把受伤的胳膊腿垫高15-30度(比如用枕头垫着),促进血液回流;赶紧送医院——用担架抬,别抱着晃,避免二次受伤。

医生一般会建议尽早把骨头复位。像青枝骨折,通常用石膏固定就行;如果骨头完全断了,可能需要闭合复位(不用开刀)再用针固定。孩子骨折后的康复分三步:急性期(0-7天)要绝对不动受伤的地方,配合物理治疗消肿胀;骨痂形成期(2-4周)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动一动关节;功能恢复期(4-8周)慢慢开始试着用力(比如站或走),还要定期检查骨头长得正不正。要注意,6岁以下孩子的骨头“自我矫正”能力强,但还是要定期拍片子复查。配合物理治疗能让骨痂长得更好。吃饭要多吃钙(比如牛奶)、维生素D(比如鸡蛋、晒太阳)和优质蛋白(比如鱼、肉),但别补太多。

要减少孩子骨折的风险,主要改家里的环境:窗户装限位器(别开太大),楼梯装护栏;游戏区铺软地垫;做滑板、骑车这类危险运动时,要戴护膝、护肘;活动的地方要够亮,别太暗;平时多练平衡(比如走直线、跳格子)。有数据说,家里做好安全改造能大大减少孩子骨折。建议定期检查家里的安全隐患,比如家具有没有固定好(别倒下来)、地面滑不滑。

总的来说,儿童骨骼有“软、韧”的特点,骨折类型和处理都和成人不同。家长平时做好环境预防,摔了之后学会用“五步看”快速判断,及时正确处理,康复阶段跟着医生的指导来,就能帮孩子更快、更好地恢复。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