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髓异常三大疾病预警:科学预防降低血液病风险!
骨髓是人体主要的造血器官,每天要生成大约6000亿个血细胞,才能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平衡。当骨髓的造血微环境出现异常时,可能会引发三类典型疾病——这些疾病虽然表现不一样,但都和造血干细胞或骨髓基质的病理改变有关。
白血病:造血细胞“变坏”,异常白细胞疯长
白血病的核心特征是造血干细胞发生了克隆性的基因异常变化,导致异常白细胞大量增殖。研究发现,多数患者会有5-10个导致细胞恶变的关键基因突变,这些异常细胞会分泌抑制因子,干扰正常造血功能。比如2023年的血液肿瘤研究显示,急性髓系白血病中FLT3、NPM1这两个基因的突变频率特别高,现在这些分子标志物已经成为医生给白血病分型的重要依据。
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干细胞“罢工”,全血细胞减少
这类病主要是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减少、功能出问题,全球每年大概每10万人里有2个人会得。已知的诱因包括接触氯霉素类药物、苯类化合物、电离辐射等;另外,免疫机制异常也会参与发病,大约20%的患者会同时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做骨髓检查的话,会发现原本该造血的地方被脂肪组织代替了,结果就是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全血细胞都减少。
骨髓纤维化:骨髓长“瘢痕”,正常造血被代替
这是一种骨髓增殖性肿瘤,特征是JAK2、CALR或MPL基因发生突变。病变会让骨髓里的纤维组织过度生长,正常的造血组织被像“瘢痕”一样的组织代替。病情发展过程中,大约15%的患者可能会转化为急性白血病。早期常见的表现是脾脏变大(因为脾脏要帮忙造血,属于代偿性增大),到了后期会出现全血细胞进行性减少。
做好3点预防,守护骨髓健康
- 控制环境暴露:尽量少接触苯类、甲醛等有害化学物质;从事相关职业的人要定期做血常规和骨髓检查;染发剂里的对苯二胺成分要谨慎使用。
- 合理用药:警惕氯霉素等可能抑制骨髓造血的药物,使用前请医生评估获益和风险;如果出现血细胞减少,要及时排查是否由药物引起。
- 预防感染:EB病毒、肝炎病毒等与血液病相关,建议按免疫规划接种疫苗;免疫功能低下的人(比如老人、慢性病患者)要加强防护,减少病毒感染风险。
这些信号提示“骨髓可能出问题”,赶紧查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建议48小时内去做血液学检查:
- 皮肤黏膜异常出血(比如牙龈出血、流鼻血、身上有瘀斑,这是血小板减少的表现);
- 持续性发热,用了抗感染药也没效果;
- 浅表淋巴结无痛性肿大(比如脖子、腋下的淋巴结变大,不疼);
- 不明原因的消瘦、晚上盗汗;
- 肝脾肿大或按压胸骨时疼痛。
现在医生诊断这类疾病,会用MICM分型——也就是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结合的方法,这样能更精准地判断病情。治疗方面,有靶向药物、免疫调节、造血干细胞移植等综合手段,比传统治疗的5年生存率提高了40%以上。总之,骨髓健康直接关系到造血功能,三类常见的骨髓相关疾病虽然表现不同,但通过关注预警信号、做好预防,再加上现代精准的诊疗手段,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