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膜穿孔别大意!及时处理防感染保听力
耳膜是外耳和中耳之间的“分界线”,主要负责传导声音,还能像“防护门”一样阻挡外界细菌、污水进入中耳。一旦耳膜穿孔,不仅会影响听力,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有数据显示,穿孔患者得继发性中耳感染的风险比健康人高很多,及时识别症状、科学处理特别重要。
耳膜穿孔会带来哪些伤害?
耳膜穿孔后,声音的传导路径被破坏,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听不清声音——尤其是低频的声音(比如低沉的说话声、雷声),中等大小的穿孔可能让听力下降20-30分贝左右。更危险的是,“防护门”破了,外耳道的细菌、真菌更容易钻进中耳,导致感染。研究发现,穿孔患者的中耳感染概率是健康人的3-5倍,而且感染持续时间更长。
为什么会耳膜穿孔?不同原因表现不一样
耳膜穿孔主要分两类,原因和表现大不同:
外伤性穿孔:大多是“外力作的”——比如用棉签掏耳朵太用力/伸得太深、被打耳光、头部碰撞,甚至坐飞机时气压骤变。这类穿孔会突然发作:耳朵一下子听不清,伴随耳鸣、头晕,大概80%的人会暂时有点站不稳(平衡功能受影响)。
感染性穿孔:大多是急性中耳炎没控制好——中耳里的脓越积越多,压力太大把耳膜“撑破”了。这时候会有个典型变化:之前耳朵疼得厉害,突然不疼了,但开始流脓液(脓水流出来后压力减轻),要小心变成慢性中耳炎。
不及时处理,会变严重吗?
穿孔拖得越久,并发症越危险,大致分三步:
- 初级阶段:反复得化脓性中耳炎,耳朵时不时流脓,黏糊糊的;
- 进展期:形成胆脂瘤型中耳炎——中耳里长了异常的上皮组织,会慢慢腐蚀听骨链(耳朵里传递声音的小骨头),导致听力越来越差;
- 最严重:炎症“钻进脑子里”,可能引发硬脑膜外脓肿、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这些都是会危及生命的问题。尤其是穿孔超过3个月没好的人,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概率会明显升高。
刚穿孔时,应该怎么做?
发现穿孔后,第一时间做好3件事:
- 保持耳朵干燥:用防水耳塞或涂了凡士林的棉球堵住外耳道(别塞太紧),洗澡、洗头时别让水进去;
- 别擤鼻涕:用力擤鼻涕会让中耳压力骤变,影响穿孔愈合;
- 赶紧去医院:最好在受伤后72小时内看耳鼻喉科——这是“黄金就诊期”,医生会用耳内镜检查穿孔的位置、大小,判断要不要处理。
治疗方案要看穿孔情况:小穿孔可能自己能长好(观察1-3个月);中等穿孔可能用生物材料贴一下帮它愈合;大穿孔或老不好的,需要手术修补。
现在有哪些修复方法?
目前修复耳膜的主要方法是显微外科手术,用自己的筋膜(比如颞肌筋膜)移植修补,成功率能到90%以上。近年来还有生物材料修补(比如胶原蛋白基质),手术时间比传统方法短40%左右,恢复更快。前沿研究还有“组织工程鼓膜”“3D打印定制材料”,现在还在临床试验阶段,未来可能让修复效果更好。
日常怎么预防耳膜穿孔?
做好3点,就能远离穿孔风险:
- 别乱掏耳朵:永远别用棉签、挖耳勺等尖锐物品深入耳道——耳朵里的耵聍(耳屎)会自己掉出来,要清洁的话找医生帮忙;
- 防噪音和气压伤:遇到爆炸声、高分贝音乐时,要张嘴/吞咽(平衡气压),或戴专业降噪耳罩;坐飞机下降时别睡觉,嚼口香糖能缓解耳压;
- 治感冒/鼻炎别偷懒:感冒、鼻炎时,炎症可能通过咽鼓管(连接鼻子和中耳的管道)跑到中耳,引发中耳炎。所以要及时吃药、擤鼻涕别太用力。
另外,经常接触噪音(比如工厂工人、 DJ)、容易得中耳炎的人,每半年做一次听力检查,早发现听力变化。
耳膜穿孔是需要“快速反应”的耳科急症,关键要记住“发现症状-及时就医-规范治疗”。大部分人通过治疗3-6个月能恢复听力,但拖久了可能变成永久性耳聋。其实最有效的预防,就是好好保护耳朵——别乱掏、别让耳朵进水、感冒及时治,才能让“听力之门”一直 intact。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