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伤口急救四步法

小伤口别忽视!记住急救四步法和破伤风疫苗接种

作者:张熙
2025-07-01 10:55:01阅读时长3分钟1104字
急诊科重度蜂窝织炎小伤口急救四步法破伤风感染糖尿病患者老年人免疫缺陷者清洗伤口碘伏消毒破伤风疫苗抗生素治疗高危人群伤口处理个人防护

近期,东莞的李先生遭遇了一场因忽视小伤口而导致的悲剧。他在走路时被地上的树枝刺伤右脚,当时伤口较小,他就仅用创可贴简单处理了一下。几天后伤口出现红肿、发热症状,他还是没去就医,自行买药处理。十余天后,病情急剧恶化,右脚大量流脓、组织坏死,还伴随全身休克症状。最终他被紧急送往东莞市人民医院普济院区,被诊断为重度蜂窝织炎,医生为挽救其生命不得不进行右下肢截肢手术。这一事件典型地揭示了公众对皮肤伤口认知的普遍误区,看似微小的穿刺伤,一旦忽视处理,就可能引发致命感染。

穿刺伤感染:小伤口藏大危机

穿刺型伤口,像被树枝、铁钉等尖锐物刺伤的,有着特殊的感染风险。其伤口形态深而窄,容易形成缺氧环境,这可是破伤风杆菌等厌氧菌繁殖的“温床”。破伤风杆菌孢子通过伤口进入体内后会产生毒素,引发肌肉强直性痉挛,致死率高达30%。感染会从局部红肿逐步发展到组织坏死、全身脓毒症。就像李先生,延误治疗使得感染不断扩散,最终导致了严重后果。而很多人常因伤口表浅或面积小就忽视处理,完全没意识到深层组织损伤和隐性感染的风险。

高危人群:更需警惕小伤口

糖尿病患者、老年人和免疫缺陷者是易感染的高危人群。糖尿病患者神经病变会导致疼痛感知迟钝,高血糖环境又利于细菌繁殖;老年人血液循环差、免疫功能下降,伤口愈合慢;免疫缺陷者如HIV感染者或化疗患者,感染控制能力弱。当这些高危人群被刺伤时,预警信号的识别尤为重要。局部症状方面,若红肿范围每小时扩大超过1cm、有持续跳痛、出现波动感(意味着脓肿形成);全身表现为体温>39℃、寒战、意识模糊等,这可能就是脓毒症的前兆。要是李先生是糖尿病患者,那他的伤口恶化速度可能更快,更需要更早干预。

急救四步法:抓住黄金救治时间

伤口处理有现场急救四步法。第一步是冲洗,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15分钟,这能“冲走90%污染物”;第二步去污,用无菌镊子清除可见异物,千万别挤压伤口;第三步消毒,用碘伏擦拭,相比酒精,碘伏刺激性小,这是临床指南推荐的;第四步就医,要在24小时内完成破伤风疫苗接种及清创,这可是黄金时间。对于医疗干预,伤口深度>0.5cm或污染严重的,需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发热>38℃后48小时内必须启动抗生素治疗,不然感染控制成功率会下降70%。

预防为主:个人与社会共努力

个人防护要做好,户外活动时穿防刺鞋具,带好含生理盐水、无菌敷料的急救包。高危人群每10年要定期接种破伤风疫苗,还得建立伤口处理应急联系人机制。社区也要加强健康教育,在公园、工地等高风险区域设置穿刺伤急救提示牌,医院急诊科推行“穿刺伤快速评估 - 处置 - 随访”标准化流程。同时,推广“伤口分级诊疗”模式,让基层医疗机构配备简易清创包,缩短救治延迟。 李先生的遭遇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微小伤口的致命性取决于处理时机和科学认知。“破伤风感染无小事”,高危人群要随身携带医疗记录卡,普通市民要掌握急救四步法,通过个体与社会的共同努力,减少类似悲剧的发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