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WHO报告,至5月21日,全球共12个国家(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时、荷兰、瑞典、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共92例确证猴痘病毒感染,还有28例仍待进一步确认,目前没有死亡病例。
实际上,非洲中西部多个国家作为猴痘病毒疫区一直有感染病例。
根据WHO统计,2021年12月15日至2022年5月1日,非洲中西部疫区累计有1300多例猴痘病毒感染病例,约60人死亡。
此次欧美国家的猴痘感染疫情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
其一,是因为此前未曾出现大规模的非疫区国家疫情;
其二,是以往非疫区国家的感染者均有疫区旅游史,而此次疫情中确诊的病例尚未发现疫区相关旅游史;
其三,猴痘病毒感染病人发病后症状明显,能被迅速发现,而此次大规模爆发疫情不符合该病毒该种特征。
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
归属于正痘病毒属,为双链DNA病毒,天花病毒(smallpox virus)也归于该病毒属。
猴痘病毒首次在1958年在猴子中分离鉴定出来,因此而得名。
在1970年首次发现猴痘病毒能感染人类。与天花病毒相比,猴痘病毒更难发生人与人的传播,致死率也低很多。
猴痘病毒不仅仅感染猴子,它的天然宿主主要是啮齿类动物,小鼠、大鼠、松鼠、土拨鼠、猴和人均能感染猴痘病毒。
猴痘病毒流行地区主要为非洲中西部热带雨林地区,主要分为中非分支(Central African clade)和西非分支(West African clade)。
中非分支具有更强的传播能力,引起更强烈的症状并导致更高的死亡率(在未接种的儿童中为11%);而西非分支的传播能力较弱,症状较轻,死亡率低(低于1%)。
此前猴痘病毒已经发生过为数不多的疫区外泄事件,大部分感染者有非洲中西部国家旅游史。
2003年美国中西部由土拨鼠引起的53例人猴痘感染
2018年一名男性从尼日利亚到以色列后被确诊的猴痘感染
2019年一名男性从尼日利亚到新加坡被确诊猴痘感染
2021年,同一家庭的三名成员从尼日利亚回到英国后确诊感染等。
猴痘病毒主要通过口、鼻或损伤皮肤等密切接触病感染病毒的动物和人的体液传播。
人与人传播可能通过接触病发感染者的皮疹部位、使用过的衣物和床榻,接触到咳嗽和打喷嚏的呼吸道分泌物也有可能传染病毒。
猴痘病毒的潜伏期一般为7到14天,最长可达21天。病发的症状首先表现为发热、头痛、疲劳和淋巴结中肿大,随后口腔出现皮疹,紧接着面部和四肢出现皮疹。皮疹会进一步发展,并在2-4周内结痂。
猴痘病毒预防与治疗
药物:2022年欧洲医学协会(European Medical Association )批准了tecovirimat作为抗猴痘病毒药物。
tecovirimat是美国FDA在2019年批准的首款抗天花病毒药物。用于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cytomegalovirus,CMV)的Cidofovir和Brincidofovir在体外和实验动物能够有效治疗猴痘病毒,但是对人类猴痘病毒感染的疗效仍不清楚。
牛痘免疫球蛋白(vaccinia immune globulin)对治疗猴痘感染的疗效仍不清楚,但其无助于治疗天花感染,可考虑作为病症验证的猴痘病人的候选药物。
疫苗
目前没有特异性针对猴痘病毒的疫苗。但以往研究显示,天花病毒疫苗对猴痘病毒具有85%的有效性。
但是自从1980年,WHO宣告消灭天花病毒后,天花病毒疫苗已停止接种,当年使用的疫苗已经不存在。
现在国际上有多种天花疫苗,其中MVA-BN在2019年被批准使用于预防猴痘病毒,但仍未广泛使用。
无需过分担心
其一,人感染猴痘病毒感染症状明显,患病者发病后隔离即可控制病毒传播源头。
其二,一般认为,猴痘病毒通过动物传播到人身上,而人与人的传播较为困难。
其三,猴痘是自限性疾病,一般的患者出现症状后2-4周即可完全康复。
其四,此次疫情已确诊的案例感染的猴痘病毒均为西非分支,致病性、传播性和致死率都很低。
尽管这次发生的猴痘病毒感染疫情仍然有很多未知之谜,但作为一种传染病,预防仍然是防控的重要手段,要避免和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接触,限制直接接触可疑血液和生肉。
尽早发现确诊和疑似病例,进行隔离及流行病学调查,追踪密切接触者,切断传播链。
同时,加快猴痘疫苗的开发,但由于新疫苗开发需要时间评估安全性和有效性,接种天花疫苗可以对猴痘感染提供85%交叉保护,可能也是一种选择。
(文/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
(责任编辑:家医在线 )
相关推荐
文章关键词:
-
2010年广东省中医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在广州举行
-
2010年12月3至5日,由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办,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广东省中……详细>>
-
【5.18】广东省中医院:血管健康日之第二届冠心病公益学校《塑心学堂》开班招生啦!
-
每年5月18日是血管健康日,旨在呼吁人们重视血管健康,警惕心血管危险因素。详细>>
-
重磅!中国科学家成功解析胰高血糖素受体结构 有望开发出2型糖尿病新型疗法
-
B类G蛋白偶联受体(GPCRs)在机体激素稳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其也是多种类型疾病的重要治疗靶点,比如2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这些受……详细>>
-
张运院士在中国临床心血管病学大会上宣布中药通心络防治颈动脉斑块安全有效
-
5月11日上午,首届中国临床心血管病学大会在石家庄开幕。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运教授在会上宣布,由他领衔的1212例循证研究……详细>>
-
范新娟当选为广东省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11月3-5 日,广东省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在韶关市隆重召开。会议期间,为了提拔病理界的优秀年青人,在广东省医学会病理学会主任委员韩安家教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