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无声的烧伤:当老人的疼痛报警失灵,谁来守护?

作者: 家医大健康
2025-10-30

急诊室里,家属声音发颤:“护士,快看看我爸的脚!他一点没喊疼。。。”老人安静坐着,脚上红肿水疱触目惊心——典型的二度烫伤!原来老人夜里脚冷,贴着热水袋睡到天亮。令人揪心的是,他全程没感到烫或疼痛!

这不是个例。在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烧伤整形科,这类“无声”烧伤的老年患者并不少见:伤害发生了,却像按下了静音键。这种隐秘的伤害极易延误救治,让小伤变重创。

一、为何老人的“疼痛警报”会失灵?

岁月磨损:身体“警报器”自然老化

神经“线路”老化: 传递痛觉的神经纤维如同老旧的电话线,数量减少、信号变慢变弱。高温警报传到大脑时,常常微弱又延迟。

大脑“处理器”迟钝:即便信号抵达,老年大脑也难以像年轻时一样迅速拉响“剧痛”警报。

皮肤“防护罩”退化: 皮肤变薄变干,感知温度的“微型探测器”(感觉神经末梢)减少且功能下降,对热刺激反应迟钝。这使得老人对暖水袋、电热毯等低温烫伤尤其危险——伤害悄无声息累积,直至出现水疱或焦痂才被发现。

2.疾病“黑客”:慢性病的破坏性入侵

糖尿病(头号破坏王): 高血糖如同慢性毒药,优先损伤下肢神经(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导致脚部对温度、疼痛麻木,形成“感觉盲区”。烫出水泡甚至焦痂却毫无察觉,最常见也最危险。

痴呆症(混淆指令): 阿尔茨海默病等损伤大脑“司令部”。患者可能无法理解“烫”意味着伤害,记不清受伤经过,或丧失用语言表达疼痛的能力。疼痛信号可能扭曲表现为烦躁、攻击或拒绝触碰。

中风(线路中断): 损伤大脑感觉区域或神经通路,如同切断警报线路,导致身体相应部位(如一侧肢体)感觉迟钝或缺失,对烧伤浑然不知。④其他“干扰源”:严重关节炎可能让患者误将新烫伤痛当成“老毛病”;帕金森病也可能伴随感觉异常。

3. 药物“调音”:人为调低警报音量

“催眠曲”效应:助眠药、抗焦虑药(如安定类)、部分抗抑郁药让大脑“昏沉”,降低警觉性,使人对疼痛反应迟钝,甚至睡梦中被烫伤也浑然不觉。

“止痛外挂”干扰:治疗关节炎、神经痛的药物(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强效阿片类),其核心作用就是阻断痛觉信号。长期或过量使用,可能使身体对新的伤害(如烫伤)反应变弱。

“模糊焦点”副作用:部分心脏病、高血压药物也可能带来镇静、嗜睡等副作用,间接干扰疼痛感知和表达。

二、守护指南:当老人的“警报”变弱,您是第一防线!

1.主动检修,消除隐患(预防是关键!)

水温管控:将热水器最高温度调至49°C以下,用手肘内侧试温(比手更敏感)才安全。

取暖安全:严禁热水袋、电热毯、暖宝宝等直接接触皮肤!必须包裹厚毛巾,且睡前务必取出或关闭。

足部重点防护(尤其糖尿病老人!):每日仔细检查足底、趾缝有无红肿、水疱、破溃、颜色异常。

2.练就火眼,主动侦察(别等喊疼!)

每日检查:像例行巡查,每天仔细查看老人全身皮肤,尤其手脚、后背、臀部等易忽略处。留意任何异常:新出现的红斑、水疱、皮肤颜色改变(发白/发黑)、局部肿胀。

解读“异常信号”:若老人突然不愿走路、躲避触碰某部位、烦躁不安、食欲下降、睡眠变差,即使看不到伤口,也要高度警惕!这可能是痴呆老人表达疼痛不适的唯一方式。

3. 遇险快准,急救莫疑①立刻脱离热源!

冷水冲淋/浸泡伤处至少15-30分钟!勿用冰块(防止冻伤)。

小心去除覆盖物若衣物粘连皮肤,勿硬撕,沿边缘剪开。

保护创面用干净纱布或保鲜膜松散覆盖。立即送医!无论伤口大小、老人是否喊痛!切勿涂抹酱油、牙膏、香油、药膏等任何偏方!

三、警惕!老人身边的“无声伤害”正在蔓延 

永远记住:老人“没喊疼”绝不代表没事!他们的疼痛警报可能已悄然失灵。您的主动预防、细致观察、快速反应,是守护他们免受“无声”烧伤的最强盾牌。

转发提醒:关爱身边老人,从警惕“无声”伤害开始!

(文/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