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生活行为让你“囤湿气”
湿气是中医理论中“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一,是体内水液代谢失衡形成的病理产物。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水液的代谢需要“脾运化、肺输布、肾气化”的共同作用,脾、肺、肾功能失调,就会形成湿气,湿气重会引起倦怠乏力、四肢沉重、湿疹瘙痒、下肢水肿、头重不适、胃口不好、大便黏滞不成形,小便浑浊、舌体胖大、齿痕舌、苔厚腻等不适。
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一些行为可能会引起脾、肺、肾功能失调导致水液代谢失调形成湿气!今天我们就聊一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行为会让你囤湿气让你湿气难除!
喝冷饮
天到了,好热啊!能不能喝杯冷饮、吃个冰淇淋降降温?冷饮是最容易产生湿气的!冷饮包括各种冰镇的奶茶、果茶、啤酒、冰淇淋等。这些冰镇的食物进入体内后,会损伤脾胃的阳气,进而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脾虚水停”,脾运化失常就会产生湿气。
过食甜食、油腻食物
蛋糕、饼干、糖果、巧克力等都是甜食,吃甜食会感到心情愉悦,广大女性朋友尤其青睐,但是不能多吃喔!因为甜食属于肥甘厚味中的一种,《素问·奇 病论》中说:“甘者令人中满。”过食甜食会损伤脾胃,导致脾虚生湿。还有些人无肉不欢,喜欢吃肥肉、内脏、海鲜等油腻食物,还有人喜欢吃炸鸡、煎牛扒、烧烤等食物,这些食物难以消化,会增加脾胃的负担,会让脾胃不堪重负,生湿生痰。
滥服滋补
中药很多人错误地认为补药都是好的,一听到补药,就眼睛一亮。但是,滋补中药只是为真正虚弱的人服用的,而且不同的补药有不同的作用,黄芪补气,当归补血,熟地滋阴,鹿茸壮阳。过食滋阴补血药物,滋补不当,就会伤脾生湿,所以吃补药要恰当,需要咨询一下中医师。
饮食不规律
饮食不规律,要么太饿、要么太饱,太饿太饱都会损伤脾胃,脾胃受损就会产生湿气。吃太饱还会积食,积食久久不去,就会化湿化热。《素问·痹论》中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所以,我们要规律饮食,一日三餐,每一餐只吃七分饱。
长期熬夜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提到“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夜间(尤其是23点至凌晨3点)是人体阳气收敛、脏腑休养的关键时段。长期熬夜会打乱“阳入于阴则寐”的生理规律,导致阳气无法正常潜藏,逐渐耗伤,扰乱人体阴阳平衡,脾的运化功能依赖阳气推动,阳气不足则脾失健运,水湿无法正常代谢,易在体内堆积形成湿气。
吸烟
烟,性热味辛,通常会伤肺气,中医认为“肺为水之上源”,主宣发与肃降,具有“通调水道”的功能。吸烟时,烟邪首犯肺脏,长期吸烟会耗伤肺的宣发肃降功能。肺失宣发,则水液无法正常布散,易形成痰湿;肺失肃降,则水液不能下行输布,导致水湿滞留。长期吸烟的人舌苔一般都是厚腻的,晨起有口苦、口臭。
嗜酒
《本草纲目》记载:“酒,天之美禄也…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过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酒是由谷物发酵而成,发酵过程易生湿浊之气,故酒本身含“湿邪”属性;酒经蒸馏或发酵后,其气辛温,饮后易助体内阳气浮越,化为“热邪”,故酒性“湿热”,长期嗜酒,湿热之邪直犯中焦脾胃,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导致水液代谢失常,水湿停聚,难以排出。
久坐一族
《黄帝内经》提出“五劳所伤,久坐伤脾”,久坐少动会直接削弱脾的功能,导致水湿代谢失常。久坐还会导致全身气机阻滞,“气行则水行”,气机不畅是水湿停聚的重要诱因。“动则生阳、气行湿化”,适量运动是最好的祛湿方法之一。
思虑多、生闷气
《黄帝内经》指出“五志伤脏,思伤脾,思则气结”。过度思虑会导致脾气郁结,气机运行受阻,进而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引发水湿内停。生闷气的本质是肝气郁结,“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长期情绪压抑、憋闷不舒会导致肝气失于条达,疏泄功能失常,进而通过“肝木乘脾土”的病理机制,损伤脾的运化功能,加重水湿内停。
长期呆在空调房里
空调房的“低温+密闭”环境是外湿生成的关键诱因,空调冷风属“寒邪”,其性收引凝滞。人体长期处于低温环境中,皮肤毛孔闭合,阳气被遏,体表汗液无法正常排出,若空调房内湿度较高,如梅雨季、空调未定期清洁导致冷凝水积聚等,外界湿浊易滞留于肌表,形成“外湿”;空调房的低温环境还会抑制人体阳气,尤其损伤脾阳,导致内湿生成。因此,长期处于空调房里,寒遏阳气、湿邪内外相合囤积于体内,难以祛除。
以上就是产生湿气的十种日常行为小伙伴们看看你中了几条?
(文/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