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者仁心| 腹膜后长出的“肉疙瘩”是癌?广医肿瘤胃肠外科团队拆除“隐形炸弹”守卫生命!
肉瘤又称“被遗忘的癌症”,每年7月是国际肉瘤宣传月(Sarcoma Awareness Month)旨在提高公众对肉瘤这种罕见类型癌症的认识。
罕见的“沉默杀手”
腹膜后肉瘤(Retroperitoneal Sarcoma,简称RPS),这种被称为“沉默杀手”的肿瘤,虽然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占比不到1%,但其生长缓慢、症状隐匿,往往生长在腹部深处,出现时已是“巨物”,通常在患者发现时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案例一:43岁女性,与罕见病的狭路相逢
43岁的晴女士(化名)是一名上班族,最初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腹胀、恶心,腰背疼痛,直到出现了左下肢麻木,腿难以伸直的情况才到外院就诊,外院CT检查显示其腹膜后肿块直径已达8.3cm,位于左腹膜后,压迫左肾。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提示“高级别间叶源性肿瘤”。
晴女士奔波多家知名医院求治,由于肿瘤组织类型未明确,且侵犯多个关键脏器(左肾、结肠、输尿管、附件),手术难度大、风险高,被告知病情复杂,建议保守治疗。
为求得一线生机,晴女士于2025年5月11日辗转来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胃肠外科二区阮强博士接诊了她。胃肠外科二区遂组织泌尿外科、医学影像科、病理科、手术麻醉科等多学科MDT会诊,会诊考虑此类肿瘤放化疗效果不佳,影像学提示有手术切除可能,但手术风险大难度高,需联合脏器切除。
我院胃肠外科二区王进主任对此类疑难复杂腹腔肿瘤有丰富的经验,经过全面评估患者情况,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经与患者家属详细沟通后,于2025年5月16日联合泌尿外科王斌主任共同完成“腹膜后巨大肿物切除术+左半结肠切除术+横结肠乙状结肠端侧吻合术+左附件切除术+左侧输尿管部分切除术+左侧输尿管吻合术+左侧输尿管支架置入术”。
高难度手术精准“拆弹”!
术中解剖复杂,肿瘤位于腹膜后这一“手术禁区”,毗邻众多大血管及神经,是外科领域极具挑战性的手术之一。肿瘤广泛侵犯周围结构,把整个输尿管都包围了,更重要的是,与腹腔的一个重要血管——左侧髂血管紧密相连。但凭借扎实的解剖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手术团队在保护神经、血管的前提下,成功将肿瘤完整剥离,并对受累输尿管进行了重建。尤为关键的是,专家团队考虑到患者年龄不大,全力保留患者肾脏,避免了日后单侧肾切除带来的长期功能负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病理显示为高级别平滑肌肉瘤,肿瘤累及多器官。
晴女士术后顺利恢复,左下肢麻木疼痛感明显缓解,腿部可正常伸直了,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她感慨地说:“还好没有放弃,感谢广医肿瘤医疗团队把我从病痛中拉了回来,让我拥有了新的开始。”
案例二:57岁女性,28年5次手术的坚强人生
刘姨(化名)今年57岁,于1997年首次发现腹部包块,经手术切除后病理检查确诊为高分化脂肪肉瘤。此后,该病症分别在1998年、2010年和2021年多次复发,并先后在外院接受了手术治疗。
2025年影像学再次发现直径近30cm的病灶,压迫胰腺、左肾、脾脏、肠管等多个脏器。刘姨患有糖尿病,同时有全子宫切除术史,盆腔多次术后粘连严重。此前,刘姨已在广州大型三甲医院完善了相关检查,考虑患者手术出血风险大,该院专家建议其转院治疗。
患者于2025年5月22日就诊于我院,因肿瘤巨大,且累及脏器众多,遂组织多学科MDT会诊,会诊考虑肿瘤恶性程度不高,既往放化疗效果不佳,手术是目前最可能实现肿瘤根治的治疗方案。影像学提示有手术切除机会,麻醉手术风险可控。
综合MDT专家意见,胃肠外科二区王进主任于2025年5月27日主刀完成“腹膜后巨大肿物切除术+左肾切除+射频止血+复杂粘连松解术”。术中所见肿瘤与胃、降结肠、小肠紧密粘连,直径约30x25cm,完整切除肿瘤并清除受累左肾。术后病理显示为去分化脂肪肉瘤,患者顺利康复出院。出院后医疗团队把患者纳入复发性脂肪肉瘤管理随访计划,拟行定期影像监测与辅助治疗。
科普一刻:腹膜后肉瘤治疗的挑战
腹膜后肉瘤的“难”不仅体现在手术操作的高风险,更是贯穿于从诊断、治疗到随访的每一个环节。
腹膜后肉瘤治疗的难点在于其隐匿性与异质性。影像学检查(CT、MRI)是诊断的关键,CT增强可精准评估肿瘤密度、边界、血供情况;MRI 在区分组织类型(脂肪、肌肉、坏死)方面更敏感;PET-CT 可在特定情况下评估肿瘤活性及转移。
手术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手段。由于肿瘤往往已与肾、结肠、胰腺、大血管等结构粘连,手术需联合脏器切除(如肾、结肠、腹膜等),增加手术创伤。有时还需进行复杂的肠道重建、血管修补或输尿管重建。
该手术对主刀医生解剖基础知识、手术分离技巧及处理大出血等紧急情况要求较高,手术风险极高,挑战极大,同时需跨科(胃肠外科、泌尿外科、骨科、妇科等)协同开展手术。
腹膜后肉瘤患者复发率较高,需要接受长期随访,定期(每 3~6 个月)进行影像检查。
专家提醒
尽管腹膜后肉瘤较为罕见,但它的潜在威胁不容忽视。专家提醒,公众应关注腹部的细微变化,尤其是腹部胀大、食后不适、便秘、腰部隐痛等症状。定期体检,特别是40岁以上、有肿瘤家族史或长期腹部不适者,应考虑增加腹部CT或MRI检查,帮助早期发现潜在的肿瘤。
腹膜后肉瘤的成功治疗,依赖于精确诊断、精准手术与长期随访的多学科合作,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逐步提升,需要医、护、患三方共同努力。
(文/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