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伏天灸正当时!冬病夏治能调这些病,注意事项看这里→
常听老人家说一到冬天就“老寒腿”发作,疼痛难受;冬天受寒风吹袭后就容易咳嗽、过敏性鼻炎发作等等。小暑过后的三伏天正是中医治疗上述病症的好时机。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对于一些在冬天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和症状,可在这段时间利用三伏天灸进行针对性调理,提高人体抗病的能力,从而使这些“冬病”症状减轻或消失。
我院三伏天灸时间表
什么是三伏天灸
三伏天灸,即是将多种中药配伍调制后,贴敷于特定穴位,使药物经皮肤由表入里,到达经络和脏腑。临床常用的穴位有肺腧穴、定喘穴、膏肓穴、大椎穴、膻中穴、足三里穴等。如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性鼻炎等冬季常见的慢性疾病,三伏天灸能起到温阳益气、扶正祛邪、调补阴阳、健脾补肾益肺、祛风散寒、温经止痛、帮助人体抵御外邪,预防疾病的功效。
为什么要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根据中医养生“未病先防”“春夏养阳”治病指导思想而发展而来的。
“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天或者在冬天加重的虚寒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过敏性鼻炎、体虚感冒、风湿性关节炎等。由于机体阳虚,又值冬季阴盛阳衰,正不胜邪,故疾病加重或反复发作。
“夏治”是指在夏季三伏时令,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之时,通过应用药物贴敷、艾灸、中药内服、针刺、拔罐、刮痧、熏洗等多种方法以达到温补阳气、散寒驱邪、活血通络等治疗作用。一方面能增强机体抵抗病邪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助于祛除阴寒之伏邪,从而达到治疗或预防上述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的目的。这正是中医“既发之时治其标,未发之时治其本”之治病原则的体现。
三伏天灸适应病症
冬病夏治的适宜病种是中医辨证属阳虚(脾肾阳虚)、气虚(肺脾肾气虚)、虚寒者。具体疾病为:
1、呼吸系统疾病: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反复感冒等。
2、风湿免疫学疾病:关节疼痛及肢体麻木、肩周炎、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3、慢性疼痛性疾病:颈椎病、腰腿痛、各类关节疼痛等。
4、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病症属脾胃虚寒症、脾胃虚弱症者。
5、耳鼻喉科疾病: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炎、喉源性咳嗽、扁桃体和腺样体肥大、神经性耳鸣等。
6、儿科疾病:哮喘、咳嗽、支气管炎、体虚易感冒等。
7、慢性皮肤病:荨麻疹、冻疮、硬皮病、银屑病、白癜风、寒冷性多形红斑等。
8、妇产科疾病:痛经、盆腔炎、月经不调、宫寒不孕、产后身痛、产后脾胃虚寒、手脚冰凉、腹痛、关节痛等。
9、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病恢复期、眩晕、头痛、睡眠障碍等。
10、老年慢性病及心血管系统疾病:眩晕、心慌、胸闷、气短、乏力,失眠、怕冷、易感冒,双下肢水肿等。
11、其他:阳虚型体质的人群。
注意事项
1、成人每次贴敷40~90分钟为宜,儿童每次贴敷10~30分钟为宜;在贴药过程中,皮肤会有轻度灼热感,若觉得灼热疼痛难忍,可提前取下,避免灼伤皮肤;贴药后局部可能出现起水泡或色素沉着请勿担心,一般可自愈;若出现皮肤过敏或感染,请及时到皮肤科就诊。
2、三伏天是贴敷的最佳时机,请尽量按规定时间贴药。
3、贴药期间饮食要清淡,戒食易化脓食物,如牛肉、烧鹅、鸭、花生、鱼虾等;忌烟酒、生冷、油腻、辛辣之品。
4、急性呼吸道感染及发烧期间不能贴敷;对贴敷药物极度过敏者不宜贴敷;有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以及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损者不宜贴敷;2岁以下小孩、孕妇、肺结核活动期患者、恶性肿瘤患者、有严重心脏疾病患者不宜贴敷。
5、应坚持至少一个疗程。
6、前往贴药时尽量穿宽松衣服,女士避免穿连衣裙、连体衣和紧身长裤,建议男士穿休闲装。
(文/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