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一种“嗓子长疱”的传染病
疱疹性咽峡炎是什么病?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表现为急性发热和咽部疱疹,常见于6岁以下儿童,但成人也可能被感染。它主要通过唾液、粪便传播,夏秋季为高发季节。
为什么会得这个病?
直接原因:肠道病毒感染(如接触患者粪便、唾液、摸过被污染的玩具后吃东西)。
易感人群:免疫力较低的儿童更容易中招,但成人接触病毒后也可能发病。
得病后会有什么表现?
1、突然高烧体温可高达39~41℃,持续2~4天。
2、嗓子痛到哭咽部出现灰白色小疱疹,1~2天后破溃成溃疡,吞咽时疼痛加剧,婴幼儿可能拒食、流口水。
3、其他症状可能伴随食欲减退、咳嗽、头痛、乏力、惊厥,但手脚臀部不会长疹子(与手足口病的区别)。
如何治疗?
没有特效药,但可对症缓解:
退烧:体温超过38.5℃可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
缓解疼痛:用生理盐水擦拭或漱口,或遵医嘱使用口腔喷雾。
补液防脱水:少量多次喝凉水、吃流质食物(如冰牛奶、果泥、蛋羹)。
避坑清单:酸性果汁/坚硬食物/热汤(会刺激溃疡)。
抗生素无效:单纯疱疹性咽峡炎是病毒感染,无需使用抗生素,乱用可能加重肠道菌群紊乱。
注意:若出现持续高热不退、抽搐、脱水(嘴唇干、尿少、泪少)需立即就医。
如何预防?
1、勤洗手:饭前便后、外出回家用肥皂+流动水洗手。
2、隔离患者:患病儿童需居家休息1周,症状完全消失,包括体温正常,疱疹消退后3天再返校。
3、清洁消毒:玩具、餐具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或高温煮沸,衣物阳光暴晒。
4、增强免疫:均衡饮食、合理运动、充足睡眠,少去人群密集场所。
关键提醒
1、传染性强:发病第一周传染性最强,大人可能成为隐性感染者。
2、可能复发: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免疫力,但其他类型病毒仍可引发。
3、不乱吃药:无特效抗肠道病毒药物,中成药如“开喉剑”等需遵医嘱,切勿盲目使用。
总结:疱疹性咽峡炎虽然来势汹汹,但多数1周左右自愈。科学护理、做好隔离和卫生防护,就能帮助孩子平稳度过!
(文/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