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经络证(TM1)Unspecified Meridian and collateral patterns (TM1)

更新时间:2025-06-19 04:29:07
编码SG5Z

关键词

索引词Meridian and collateral patterns (TM1)、未特指的经络证(TM1)
缩写WTSJLZZ、UTM
别名经络不通症、经气不畅、经脉受阻、经络失调、经络气血不和

未特指的经络证(TM1)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四诊合参辨证
      •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综合判断,符合气血瘀滞/气血不足/经络受阻的核心病机。
      • 必须满足至少两项主症(肢体疼痛、麻木、关节活动受限)及对应舌脉特征。
    • 排除器质性疾病
      • 影像学(X线/MRI)与实验室检查(血常规、CRP)排除骨关节病变、神经病变及炎症性疾病。
  2. 支持条件(辨证依据)

    • 典型症状组合
      • 肢体疼痛伴麻木,或关节活动受限伴肌肉酸痛无力(符合"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病机)。
    • 体征支持
      • 局部压痛沿经络循行路径分布,或皮肤温度/颜色异常(如苍白、发绀)。
    • 病因关联
      • 明确外感六淫(风、寒、湿邪)或内伤诱因(情志失调、劳逸失度)。
  3. 阈值标准

    • 同时满足"必须条件"即可确诊。
    • 若症状不典型,需满足:
      • 支持条件中≥3项
      • 舌脉特征明确(如舌质紫暗+脉涩示瘀滞,舌淡苔白+脉细示气血虚)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A --> B[中医四诊] B --> B1[望诊-舌象/肤色] B --> B2[闻诊-声音/气味] B --> B3[问诊-症状/病史] B --> B4[切诊-脉象/压痛] A --> C[现代医学检查] C --> C1[影像学] C1 --> C11[X线-排除骨病变] C1 --> C12[超声-局部血流] C1 --> C13[MRI-软组织评估] C --> C2[电生理检查] C2 --> C21[肌电图-排除神经病变] C --> C3[实验室筛查] C3 --> C31[血常规-排除感染] C3 --> C32[CRP/ESR-排除炎症]

判断逻辑

  1. 中医四诊

    • 舌诊
      • 紫暗舌→气血瘀滞;淡白舌→气血不足;腻苔→湿邪困阻
    • 脉诊
      • 涩脉→瘀血;细脉→血虚;弦脉→气滞
    • 压痛定位
      • 沿经络循行路径的压痛点提示特定经气阻滞
  2. 现代检查

    • 影像学正常:强化经络证诊断(需排除骨关节炎/椎间盘突出)
    • 超声血流异常:局部微循环障碍支持"气血瘀滞"
    • 实验室阴性:CRP/ESR正常可排除类风湿等炎症性疾病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血常规

    • 异常意义
      • 白细胞升高→提示感染性疾病(需排除)
      • 血红蛋白降低→需鉴别贫血导致的"气血不足"
  2. 炎症标志物

    • CRP/ESR升高
      • 提示自身免疫或感染性炎症(如类风湿关节炎),否定单纯经络证
  3. 自身抗体检测

    • RF/抗CCP阳性
      • 指向类风湿关节炎,需重新评估诊断
  4. 电生理检查

    • 肌电图异常
      • 神经传导延迟→需排查周围神经病变(如糖尿病神经病变)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四诊辨证+排除器质性疾病,现代检查仅作辅助排除。
  • 鉴别重点
    • 肢体疼痛需鉴别骨关节炎/纤维肌痛综合征
    • 麻木需排除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 治疗导向
    • 气血瘀滞→活血通络(如针灸+血府逐瘀汤)
    • 气血不足→补益气血(如归脾汤+艾灸)

参考文献

  1. 《中医诊断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划教材)
  2. 《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0版)
  3. WHO《传统医学国际疾病分类》(ICTM)
  4. 中华中医药学会《经络辨证临床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