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疔疮(TM1)Unspecified Furuncle disorders (TM1)
编码SB4Z
关键词
索引词Furuncle disorders (TM1)、未特指的疔疮(TM1)、疔疮(TM1)
缩写未特指的疔疮、疔疮
别名火疖子、无名肿毒、不明疔疮
未特指的疔疮(TM1)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细菌学证据:
- 病灶脓液或组织标本培养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 革兰染色检出革兰阳性球菌(呈葡萄串状排列)。
- 典型病理表现:
- 组织活检显示毛囊及周围组织急性化脓性炎症伴坏死。
- 细菌学证据:
-
支持条件(临床依据):
- 三联征(需满足至少两项):
- 局部红肿热痛(直径≥1cm)
- 皮下可触及硬结
- 病灶中心脓栓形成
- 全身症状(至少一项):
- 体温≥38℃
- 邻近淋巴结肿大伴触痛
- 三联征(需满足至少两项):
-
高危人群特征:
- 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7.0 mmol/L)
- 近期皮肤外伤史
- 免疫功能低下者(如HIV感染者CD4⁺<200/μL)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实验室检查] A --> C[影像学检查] A --> D[特殊评估] B --> B1[血常规+CRP] B --> B2[细菌培养+药敏] B --> B3[血糖检测] C --> C1[超声检查] C --> C2[CT/MRI] D --> D1[免疫功能检测] D --> D2[病理活检]
判断逻辑:
-
血常规+CRP:
- 白细胞>10×10⁹/L且中性粒细胞>75% → 提示急性细菌感染
- CRP>50mg/L → 需警惕深部感染或败血症风险
-
细菌培养:
- 脓液培养阳性 → 确诊病原体并指导抗生素选择
- 培养阴性但典型临床表现 → 考虑采样误差或已用抗生素
-
超声检查:
- 显示皮下低回声区伴血流信号增强 → 提示脓肿形成(需引流)
- 无液性暗区 → 支持蜂窝织炎诊断
-
CT/MRI:
- 深部组织浸润/筋膜增厚 → 排除坏死性筋膜炎
- 颅面部病灶 → 评估颅内侵犯风险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 参考范围 | 异常意义 |
---|---|---|
白细胞计数 | (4-10)×10⁹/L | >12×10⁹/L:提示全身性感染;>20×10⁹/L:警惕败血症 |
中性粒细胞比例 | 40-75% | >80%:急性化脓性感染特征;>90%:需排除骨髓炎 |
C-反应蛋白(CRP) | <5 mg/L | >50 mg/L:严重组织坏死;持续升高提示治疗无效 |
空腹血糖 | 3.9-6.1 mmol/L | ≥7.0 mmol/L:糖尿病易感因素,需强化血糖控制 |
CD4⁺T细胞计数 | 500-1600/μL | <200/μL:免疫功能严重缺陷,需调整抗生素方案 |
脓液培养 | 无菌生长 | 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确诊;MRSA阳性:需换用万古霉素/利奈唑胺 |
四、诊断路径总结
- 核心确诊:细菌培养阳性 + 典型三联征
- 辅助评估:
- 超声优先排查脓肿 → 决定是否手术引流
- 血糖/CD4⁺检测 → 指导全身管理
- 危重警示:
- CRP>100mg/L + 体温>39℃ → 立即住院治疗
- 面部疔疮伴头痛呕吐 → 紧急头颅影像学检查
参考文献:
- 《热病: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疗指南》(2024版)
- IDSA《皮肤软组织感染诊疗指南》
-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感染学组专家共识》
- WHO《基层医疗机构感染性疾病诊疗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