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外感证(TM1)Unspecified Environmental factor patterns (TM1)

更新时间:2025-06-19 03:10:09
编码SE8Z

关键词

索引词Environmental factor patterns (TM1)、未特指的外感证(TM1)
缩写WZDWGZ
别名外感病、外感症、外感、感冒、风寒、风热、外邪侵袭、外邪入侵

未特指的外感证(TM1)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1. 金标准(确诊依据)

    • 中医四诊合参:通过望(舌苔、面色)、闻(咳声、气味)、问(寒热、汗出、二便)、切(脉象)综合辨证,明确外感表证特征。
    • 排除特定外感病:需通过实验室或影像学检查排除流感、疟疾、细菌性肺炎等特指外感病(依据ICD-11传统医学病证分类标准)。
  2.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条件)

    • 主症(至少满足2项)
      • 发热(体温≥37.3℃或主观发热感)
      • 恶寒(自觉怕冷,甚至寒战)
      • 鼻塞/流涕(清涕或黄涕)
      • 头痛或全身肌肉酸痛
    • 体征(至少1项)
      • 咽部充血(咽喉红肿)
      • 脉浮(轻按即得,主表证)
      • 舌苔薄白或薄黄(风寒/风热征象)
  3.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 次要症状(至少1项)
      • 咳嗽(干咳或有痰)
      • 乏力/食欲减退
      • 恶心/腹泻(便溏)
    • 实验室阈值
      •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 >10×10⁹/L(细菌倾向)或 <4×10⁹/L(病毒倾向)
      • CRP >10 mg/L(提示炎症活动)

二、辅助检查

  1.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初步评估] --> B[中医四诊] A --> C[体温/体格检查] B --> D[望诊:舌苔薄白=风寒,薄黄=风热] B --> E[切诊:脉浮紧=寒,浮数=热] C --> F[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 C --> G[淋巴结触诊] A --> H[实验室筛查] H --> I[血常规+CRP] H --> J[病原学检测] J --> K[咽拭子培养] J --> L[病毒PCR] A --> M[影像学] M --> N[胸部X线-CT]

  2. 判断逻辑

    • 中医四诊
      • 舌苔薄白+脉浮紧 → 风寒证(辛温解表)
      • 舌苔薄黄+脉浮数 → 风热证(辛凉解表)
    • 实验室关联
      •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 → 提示细菌感染(如链球菌)
      • 淋巴细胞↑+PCR阳性 → 提示病毒感染(如流感)
    • 影像学意义
      • 胸部X线阴性 → 支持上呼吸道感染
      • 肺部浸润影 → 需排除肺炎(转诊呼吸科)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血常规

    • 白细胞 >10×10⁹/L:提示细菌感染可能,需结合抗生素使用指征。
    • 淋巴细胞比例 >40%:支持病毒感染,建议抗病毒对症治疗。
    • 嗜酸性粒细胞升高:需排查过敏因素(如花粉症)。
  2. C反应蛋白(CRP)

    • >50 mg/L:提示严重炎症或细菌感染,需加强抗感染治疗。
    • 10-50 mg/L:非特异性炎症,结合症状辨证施治。
  3. 病原学检测

    • 咽拭子培养阳性:明确细菌病原体(如A组链球菌),指导靶向抗生素。
    • 病毒PCR阳性:确诊特定病毒(如鼻病毒),排除流感等特指病。
  4. 胸部影像学

    • 肺部磨玻璃影:警惕病毒性肺炎(如COVID-19),需隔离并升级治疗。
    • 纵隔淋巴结肿大:需鉴别结核或肿瘤,建议进一步活检。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以中医表证辨证为主,结合现代医学排除诊断。
  • 检查优先级:先四诊和基础实验室筛查,病原学/影像学仅用于疑难或重症。
  • 异常值处理
    • 细菌倾向 → 经验性抗生素(如青霉素类)
    • 病毒倾向 → 对症支持(解热镇痛+补液)
    • 影像学异常 → 立即转专科评估

参考文献

  1. 《黄帝内经·素问》(外感病机理论)
  2. ICD-11传统医学病证章节(TM1编码标准)
  3. 《中医诊断学》(四诊规范)
  4. 中华医学会《感染性疾病诊疗指南》(实验室指标解读)
  5. WHO《传统医学诊断标准》202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