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六经证(TM1)Other specified Six stage patterns (TM1)

更新时间:2025-06-19 01:12:48
编码SG6Y

关键词

索引词Six stage patterns (TM1)、其他特指的六经证(TM1)
缩写LJZ
别名六经证、六经病证、六经辨证特指证候、六经病、六经证候

其他特指的六经证(TM1)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复合证候表现
      • 同时存在两个及以上六经证候的核心症状组合(如太阳病恶寒发热+少阴病四肢厥冷+阳明病口渴)。
      • 体征呈现跨经证特征(如脉浮细(太阳-少阴复合)伴舌红苔黄(阳明热象))。
    • 排除典型单经证
      • 临床表现不符合《伤寒论》中任何单一经证(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完整诊断标准。
  2. 支持条件(临床依据)

    • 症状阈值
      • ≥3项典型症状来自不同经证(如头痛(太阳)+胸胁苦满(少阳)+腹泻(太阴))。
      • ≥2项矛盾症状共存(如恶寒(太阳)与烦热(阳明)并存)。
    • 病因关联
      • 存在复合型感染史(如病毒-细菌混合感染)或慢性病基础上新发外感。
      • 显著个体差异因素(如特殊体质、长期情志失调)。
  3. 阈值标准

    • 必须满足所有"必须条件"。
    • 至少符合2项"支持条件"中的症状组合标准。

二、辅助检查

  1. 中医四诊评估树

    核心辨证 ├── 望诊(舌象、神色) │ ├── 舌质(淡/红/紫)→ 关联虚/热/瘀
    │ └── 舌苔(白/黄/腻)→ 关联寒/热/湿
    ├── 闻诊(声息、气味)
    ├── 问诊(症状溯源)
    │ ├── 寒热(恶寒发热/但热不寒)
    │ ├── 汗出(有汗/无汗)
    │ └── 二便(腹泻/便秘)
    └── 切诊(脉象、腹诊)
    ├── 脉位(浮/沉)→ 辨表里
    └── 脉形(弦/细/滑)→ 辨气滞/血虚/痰湿

  2. 现代医学鉴别检查

    • 炎症活动评估
      • 判断逻辑:CRP/ESR升高支持实热证(阳明/少阳),正常或低值倾向虚寒证(太阴/少阴)。
    • 消化功能检查
      • 判断逻辑:腹胀腹痛者行腹部超声,肠积气提示阳明腑实,肠壁水肿支持太阴虚寒。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炎症标志物

    • CRP 5-50 mg/L
      • 轻度升高→太阳少阳合病(表邪未解)
      • 50 mg/L→阳明热盛或毒邪内陷

    • ESR 20-40 mm/h
      • 非特异性活动标志,需结合舌脉(滑数脉支持热证)
  2. 电解质代谢

    • 低钠血症(Na⁺<135 mmol/L)
      • 伴腹泻/肢冷→太阴少阴合病(脾肾阳虚水停)
    • 低钾血症(K⁺<3.5 mmol/L)
      • 伴乏力/心悸→少阴气化失司
  3. 血常规

    • 白细胞正常伴淋巴细胞↑
      • 支持少阳枢机不利(正邪交争)
    • 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
      • 提示太阳阳明合病(表里同病)

四、总结

  • 诊断核心:以《伤寒论》六经框架为基础,重点识别跨经证症状组合及矛盾体征。
  • 检查定位
    • 中医四诊为金标准(尤其脉象+舌象复合特征)
    • 现代检查仅作证候属性辅助判别(如炎症水平定寒热)
  • 实验室价值
    • 电解质紊乱支持虚寒证(太阴/少阴)
    • 白细胞亚型变化反映邪正斗争态势

参考文献

  1. 《伤寒论》(张仲景,汉代)
  2. 《伤寒学》新世纪第四版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3. 《中医诊断学》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5.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六经证候的现代病理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