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外感证(TM1)Other specified Environmental factor patterns (TM1)
编码SE8Y
关键词
索引词Environmental factor patterns (TM1)、其他特指的外感证(TM1)
缩写其他特指的外感证
别名Special-External-Syndrome、Specific-Exogenous-Disease-Pattern
其他特指的外感证(TM1)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四诊合参辨证:
- 通过望诊(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腻)、闻诊(咳嗽声重浊)、问诊(发热恶寒史)、切诊(浮脉或数脉)综合分析。
- 符合《伤寒论》"太阳病"或"卫分证"基本病机特征。
- 四诊合参辨证:
-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要素):
- 主症必备:
- 发热恶寒(体温≥37.3℃且自觉畏寒)
- 头痛或全身肌肉酸痛
- 次症至少2项:
- 鼻塞流涕、咳嗽咽痛、乏力倦怠
- 体征至少1项:
- 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脉浮
- 主症必备:
-
支持条件(辨证参考依据):
- 病邪特性证据:
- 发病前24-72小时有异常气候暴露史(如骤冷/酷热)或特殊地域接触史(如瘴疠地区)
- 体质易感性证据:
- 素体气虚质(常伴气短自汗)或阳虚质(畏寒肢冷)
- 传变指征:
- 症状72小时内出现传变(如新增胸闷、腹泻)
- 病邪特性证据:
二、辅助检查
-
中医四诊评估系统:
mermaid graph TD A[核心诊法] --> B[望诊] A --> C[闻诊] A --> D[问诊] A --> E[切诊] B --> B1(舌象-舌质/苔色) B --> B2(面色-赤/白) C --> C1(咳声-清浊) C --> C2(气息-强弱) D --> D1(寒热-恶寒程度) D --> D2(汗出-有汗/无汗) E --> E1(脉象-浮沉迟数) E --> E2(肤温-灼热/湿冷)- 判断逻辑:
- 舌红苔黄+脉数→热邪偏盛
- 恶寒无汗+脉浮紧→寒邪束表
- 气短汗出+舌淡→气虚卫表不固
- 判断逻辑:
-
现代医学鉴别检查:
- 炎症标志物联检:
- CRP+ESR+血常规联合评估感染程度
- 病原体排查:
- 病毒核酸/细菌培养排除常规外感病
- 影像学指征:
- 胸部X线:肺纹理增粗提示邪犯肺卫
- 炎症标志物联检: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血常规:
- 白细胞升高(>10×10⁹/L):
- 提示热毒壅盛,需警惕化热入里
- 淋巴细胞降低(<1.1×10⁹/L):
- 反映正气受损,多见于素体虚弱者
- 白细胞升高(>10×10⁹/L):
-
C反应蛋白(CRP):
- 显著升高(>20 mg/L):
- 对应中医"热盛"证候,需加强清热解毒
- 显著升高(>20 mg/L):
-
血清免疫球蛋白:
- IgA降低(<0.7 g/L):
- 提示卫表防御功能下降,多见于反复外感者
- IgA降低(<0.7 g/L):
-
舌苔微生态检测:
- 菌群多样性下降:
- 反映脾胃运化失常,需配伍健脾化湿药
- 菌群多样性下降:
-
脉象仪检测:
- 浮脉指数>0.85:
- 证实邪在卫表,解表法为治疗核心
- 浮脉指数>0.85:
四、诊断流程要点
- 首辨病位:
- 卫分证(恶寒发热)→气分证(但热不寒)提示传变
- 次辨病性:
- 寒/热/湿/燥邪属性决定治法方向
- 终辨体质:
- 气虚/阳虚体质需扶正祛邪并重
参考文献:
- 《中医诊断学》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
- 《外感病证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2020版)
-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国家标准(GB/T 20348-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