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被影响、被动和被控制的体验Unspecified Experiences of influence, passivity, and control
编码MB26.1Z
关键词
索引词Experiences of influence, passivity, and control、未特指的被影响、被动和被控制的体验、被影响、被动和被控制的体验
缩写MB261Z
别名被影响体验、被动体验、被控制体验、未特指被影响体验、未特指被动体验、未特指被控制体验、Unspecified-Experience-of-being-influenced-passive-and-controlled
未特指的被影响、被动和被控制的体验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金标准:
- 结构化临床访谈:使用《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结构化临床访谈(SCID-5)或《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版》(ICD-11)诊断指南,通过系统化精神状况检查(MSE)确认症状存在。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核心症状持续存在:
- 明确报告情感、冲动、思想或行为被外力控制的主观体验(如"被操纵感")。
- 症状持续≥1个月(非急性应激反应)。
- 排除器质性疾病:
- 神经影像学(MRI/CT)和实验室检查排除脑肿瘤、癫痫、代谢性疾病等器质性病因。
- 核心症状持续存在:
-
支持条件(临床依据):
- 伴发症状:
- 思维插入/被播散(发生频率≥50%)。
- 被洞悉感(发生频率≥40%)。
- 功能损害:
- 社会/职业功能显著下降(GAF评分≤60)。
- 心理评估支持:
- PANSS阳性症状子量表评分≥4分(单项"被动/受控体验"项目)。
- 伴发症状:
二、辅助检查
-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核心评估] --> B[临床精神检查] A --> C[结构化访谈 SCID-5/ICD-11] B --> D[症状特征确认] C --> E[诊断标准匹配] F[鉴别诊断] --> G[神经影像学 MRI/fMRI] F --> H[实验室筛查] G --> I[前额叶功能异常] H --> J[排除代谢/中毒] K[功能评估] --> L[PANSS量表] K --> M[GAF功能评分] -
判断逻辑:
- 临床精神检查:
- 通过开放式提问(如"您是否感觉有外力在操控您?")确认症状,若患者描述符合核心特征则支持诊断。
- 神经影像学:
- fMRI显示前扣带回/背外侧前额叶激活异常 → 增强神经生物学证据。
- MRI无结构性病变 → 排除器质性疾病。
- 心理量表:
- PANSS阳性评分>15分 → 提示精神病性症状群;
- "被动体验"单项≥4分 → 直接支持诊断。
- 临床精神检查: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神经影像学:
- fMRI前额叶低激活:提示自我监控功能受损,与症状严重度正相关(需结合临床症状解读)。
- PET多巴胺D2受体高结合率:支持多巴胺系统失衡理论,提示抗精神病药治疗敏感性。
-
电生理检查:
- ERP-P300波幅降低:反映注意/信息处理缺陷,阳性预测值达70%对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
-
实验室筛查:
- 甲状腺功能异常(TSH↑/T3↓):需排除甲状腺疾病诱发的类似症状。
- 毒理学阳性(苯丙胺/可卡因):提示物质所致精神障碍,需优先处理物质滥用。
-
心理量表:
- PANSS阳性评分>20分:提示需紧急抗精神病治疗。
- 自知力评分=1(完全缺失):预测治疗依从性差,需长效针剂干预。
四、总结
- 诊断核心:依赖结构化访谈确认症状,必须排除器质性疾病。
- 关键辅助检查:fMRI/PET提供神经生物学证据;PANSS量化症状严重度。
- 实验室价值:主要用于排除诊断,异常结果需关联临床表现解读。
- 治疗提示:多巴胺受体异常者优先选择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如利培酮)。
参考文献:
- WHO《ICD-11精神与行为障碍诊断指南》
- APA《DSM-5》
- Andreasen NC. Scale for the Assessment of Positive Symptoms (SAPS). 1984.
- Carpenter WT. Defining the Pathophysiology of Schizophrenia. Schizophr Bull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