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偏瘫Unspecified Hemiplegia

更新时间:2025-06-18 21:28:51
编码MB53.Z

关键词

索引词Hemiplegia、未特指的偏瘫、偏瘫
缩写WTTB、未特指偏瘫
别名中风后遗症、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脑卒中后遗症、脑血栓后遗症、脑栓塞后遗症

未特指的偏瘫 (MB53.Z) 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影像学证据:头颅CT/MRI显示对侧大脑半球明确病灶(如梗死灶、出血灶、占位性病变等)。
    • 运动功能缺损:一侧上下肢肌力≤3级(根据Lovett肌力分级),伴中枢性面瘫(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
  2. 支持条件(辅助依据)

    • 电生理检查:肌电图(EMG)排除周围神经损伤,提示中枢性运动通路异常(如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延长)。
    • 排除其他病因:通过实验室检查排除代谢性(如低血糖)、感染性(如脑炎)及外伤性病因。
  3. 阈值标准

    • 确诊:需同时满足"必须条件"中的影像学证据和运动功能缺损。
    • 高度疑似:若影像学未发现明确病灶,需满足以下两项:
      • 典型痉挛性瘫痪体征(腱反射亢进、Babinski征阳性)。
      • 脑血管造影(CTA/MRA)显示责任血管狭窄或闭塞。

二、辅助检查

  1. 影像学检查树

    • 一级检查
      • 头颅CT(平扫):急性期快速排除出血(敏感度>95%)。
      • 头颅MRI(DWI+FLAIR):亚急性/慢性期检测缺血性病灶(敏感度>98%)。
    • 二级检查
      • 脑血管成像(CTA/MRA/DSA):明确血管狭窄/闭塞(特异性>90%)。
      • PET-CT:鉴别肿瘤或代谢异常(适用疑难病例)。
  2. 实验室检查树

    • 常规筛查
      •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CRP(感染指标)。
      • 凝血功能(INR、APTT)。
    • 病因鉴别
      • 血糖、电解质(排除代谢性脑病)。
      • 自身免疫抗体(抗磷脂抗体、ANA)。
  3. 电生理检查树

    • 肌电图(EMG):区分中枢性与周围性瘫痪。
    • 运动诱发电位(MEP):评估皮质脊髓束完整性。
  4. 判断逻辑

    • CT阴性+典型体征→立即行MRI-DWI检查。
    • 青年患者+无血管危险因素→筛查心源性栓塞(经食道超声)或血管炎指标。
    • EMG显示周围神经损害→重新评估诊断方向。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1. 血液检查

    • CRP≥10 mg/L:提示潜在感染或炎症活动,需排查脑脓肿/感染性心内膜炎。
    • D-二聚体>500 μg/L:可能提示血栓形成,需结合影像学评估静脉窦血栓。
    • 血小板<100×10⁹/L:警惕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2. 生化检查

    • 血糖<2.8 mmol/L:需紧急纠正低血糖性脑损伤。
    • 血钠<125 mmol/L:提示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SIADH),常见于脑损伤后。
  3. 凝血功能

    • INR>1.5(未抗凝时):可能为肝病或凝血因子缺乏,需调整溶栓治疗决策。
  4. 免疫学检查

    • 抗心磷脂抗体阳性:提示抗磷脂综合征导致的复发性脑梗死。
    • ANCA阳性:需排查血管炎相关脑部病变。

四、诊断流程图

临床表现(偏瘫)

急诊头颅CT → 出血?→ 确诊出血性卒中
↓阴性
头颅MRI-DWI → 急性梗死?→ 确诊缺血性卒中
↓阴性
血管成像(CTA/MRA)→ 血管狭窄?→ 确诊血管性病因
↓阴性
自身抗体/心源性检查 → 阳性?→ 确诊特异性病因
↓均阴性
诊断为"未特指的偏瘫"(需随访监测)

参考文献

  1. WHO《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神经病学章节
  2.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2023版)》
  3. UpToDate临床顾问《成人急性偏瘫的评估与诊断》
  4. 《神经病学(第8版)》(王维治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