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接触其他特指的感光剂引起的光毒性反应Other specified Phototoxic reactions to skin contact with photoactive agents

更新时间:2025-06-18 21:35:15
编码EK2Y

关键词

索引词Phototoxic reactions to skin contact with photoactive agents、皮肤接触其他特指的感光剂引起的光毒性反应、皮肤接触植物性物质引起的光毒性反应、植物日光性皮炎、局部补骨脂素治疗引起的光毒性反应、猪草皮炎、草甸皮炎、割草者皮炎、皮肤接触焦油或焦油衍生物引起的光毒性反应
缩写光毒性反应、Phototoxicity
别名光照过敏反应、日光过敏反应、紫外线过敏反应、光敏感性皮炎、日光性皮炎、光毒性皮炎、光敏性皮炎

皮肤接触其他特指的感光剂引起的光毒性反应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1. 金标准(确诊依据)

    • 致病物质光谱分析阳性:通过紫外-可见光谱法或质谱法检测出皮肤表面特定光活性物质(如补骨脂素、焦油衍生物等),并证实其吸收峰与UV-A波段匹配。
  2.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依据)

    • 明确感光剂接触史:发病前24小时内接触已知光毒性物质(植物性物质/工业化学品/局部药物)。
    • 典型光暴露反应:紫外线暴露后2-48小时内出现界限清晰的红斑、水肿、疼痛三联征。
    • 排除光变应性反应:斑贴试验阴性(非免疫介导)。
  3.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 时间相关性:症状出现与日光暴露间隔≤4小时(敏感性85%)。
    • 体征进展性:红斑区进展为水疱(阳性预测值>90%)。
    • 高危因素存在:职业暴露史(如沥青作业)或近期使用光敏性外用药。

二、辅助检查

  1.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临床评估] A --> C[实验室检测] A --> D[特殊检查] B --> B1(病史采集:感光剂接触史) B --> B2(皮损特征评估) C --> C1(皮肤活检) C --> C2(炎症标志物检测) D --> D1(紫外光谱分析) D --> D2(最小红斑量测定)

  2. 判断逻辑

    • 皮肤活检
    • 阳性结果:表皮角质细胞坏死+真皮中性粒细胞浸润→符合急性光毒性损伤(特异性95%)
    • 阴性结果:不排除早期病变,需结合临床
    • 紫外光谱分析
    • 检出300-400nm吸收峰→提示光活性物质存在
    • 峰值强度>0.5 OD单位→支持致病剂量
    • 最小红斑量测定
    • MED值降低50%→证实光敏感性增强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皮肤组织病理

    • 角质细胞坏死→提示ROS直接细胞毒性损伤
    • 中性粒细胞浸润→急性炎症反应标志,需局部抗炎治疗
  2. 光谱分析

    • 特定吸收峰阳性(如补骨脂素320nm)→锁定致病物质,指导规避策略
  3. 炎症标志物

    • IL-1β升高(>20 pg/mL)→炎症级联激活,建议系统抗炎
    • TEWL值>25 g/m²/h→皮肤屏障破坏,需修复剂治疗
  4. 血常规

    • 中性粒细胞比例>75%→提示细菌感染风险,评估抗生素使用

四、诊断流程要点

  1. 确诊路径:接触史+典型症状+光谱分析阳性
  2. 鉴别重点
    • 与光变应性皮炎鉴别:后者需致敏期,斑贴试验阳性
    • 与晒伤鉴别:无特定感光剂接触史
  3. 警示征象
    • 水疱覆盖>10%体表面积→需住院治疗
    • 发热伴白细胞升高→警惕继发感染

参考文献

  • ICD-11官方诊断指南(编码EK2Y)
  • 《光皮肤病学》(2024年修订版)
  • 欧洲皮肤病学会光敏性疾病诊疗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