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大肠良性肿瘤Unspecified Benign neoplasm of the large intestine
编码2E92.4Z
关键词
索引词Benign neoplasm of the large intestine、未特指的大肠良性肿瘤、大肠良性肿瘤
缩写大肠良性瘤
别名大肠平滑肌瘤、纤维瘤、脂肪瘤、血管瘤
未特指的大肠良性肿瘤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组织病理学确诊:
- 内镜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检查明确为良性肿瘤(如平滑肌瘤、脂肪瘤、血管瘤等),并排除恶性特征(如细胞异型性、核分裂象增多)。
- 影像学定位:
- CT/超声内镜显示肿瘤边界清晰、无周围组织浸润或转移征象。
- 组织病理学确诊:
-
支持条件(临床与形态学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反复便血(鲜红/暗红色)伴排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交替)。
- 腹痛定位与肿瘤部位一致(如右下腹疼痛提示盲肠肿瘤)。
- 内镜特征:
- 结肠镜下见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表面光滑无溃疡(区别于恶性溃疡)。
- 无恶性高危因素:
- 无家族性息肉病史,无遗传性肿瘤综合征(如FAP、Lynch综合征)。
- 典型临床表现:
-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病理未明确类型(未特指),需同时满足:
- 内镜+影像学均支持良性特征(边界清晰、无浸润)。
- 随访6-12个月肿瘤无增大或形态改变。
二、辅助检查
-
检查项目树:
┌──────────────┐
│ 初筛(症状导向) │
└───────┬──────┘
│
┌────────┴───────┐
│ 粪便隐血试验(FOBT) │
└────────┬───────┘
│(阳性或高危人群)
┌────────┴───────┐
│ 结肠镜检查 │←─┐
└────────┬───────┘ │
│(发现病变) │
┌────────┴───────┐ │
│ 活检病理+超声内镜 │ │
└────────┬───────┘ │
│(需进一步评估) │
┌────────┴───────┐ │
│ 腹部CT/MRI(增强扫描) │─┘
└────────────────┘ -
判断逻辑:
- 粪便隐血试验(FOBT):
- 阳性:提示消化道出血,需结合症状判断(如伴腹痛→肿瘤可能)。
- 阴性:不排除肿瘤(间歇性出血可阴性)。
- 结肠镜:
- 直接观察肿瘤形态:表面光滑、无坏死→支持良性。
- 活检取材深度不足时,需结合超声内镜。
- 超声内镜:
- 判断起源层次:黏膜下层/固有肌层→平滑肌瘤可能性高。
- 均质低回声+边界清晰→良性特征。
- CT/MRI:
- 肿瘤密度均匀(脂肪瘤→CT值-50~-100 HU)、无淋巴结肿大→排除恶性。
- 粪便隐血试验(FOBT):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血常规:
- 血红蛋白降低(男性<130 g/L,女性<115 g/L):
- 意义:提示慢性失血性贫血,需评估便血频率与肿瘤大小。
- 处理:补铁治疗+监测肿瘤出血风险。
- 血小板计数升高(>450×10⁹/L):
- 意义:可能为炎症反应或隐匿性出血的代偿机制。
- 血红蛋白降低(男性<130 g/L,女性<115 g/L):
-
粪便隐血试验(FOBT):
- 阳性:
- 意义:明确存在消化道出血,需内镜进一步定位。
- 注意:素食或维生素C摄入可致假阳性。
- 阳性:
-
肿瘤标志物(如CEA、CA19-9):
- 均在正常范围(CEA<5 ng/mL,CA19-9<37 U/mL):
- 意义:支持良性病变(恶性肿瘤常升高)。
- 例外:大型炎性息肉可能轻度升高。
- 均在正常范围(CEA<5 ng/mL,CA19-9<37 U/mL):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病理学(金标准)结合影像学良性特征。
- 关键辅助检查:结肠镜(直接观察+活检)与超声内镜(层次评估)为一线手段。
- 实验室价值:主要用于评估并发症(贫血)和排除恶性(肿瘤标志物)。
- 随访必要性:未特指类型需定期复查(每6-12个月)监测恶变风险。
参考文献:
- 《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9版): "结直肠良性肿瘤的诊断与处理原则"
- 《胃肠病学》(Elsevier, 2023): "Benign Colorectal Tumors: Clinical Guidelines"
-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 (2024): 《中国结直肠良性病变内镜诊治专家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