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新闻综合,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广东"登革热"疫情高烧不退,扩展至福建、广西等地。
根据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官网通报,26日广东全省报告新增登革热确诊病例888例。直到28日凌晨,尽管广东省卫生计生委截至27日零时的数据仍未在官网发布,但是按照25、26日增长趋势,广东确诊病例在万例左右。根据目前确凿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9月26日零时,今年广东全省共有19个地级以上市报告登革热临床诊断和实验室确诊病例9161例,累计病例数较去年同期上升1437.08%。其中广州7747例、佛山950例、中山164例、江门112例、珠海77例。
在三天之前,这五个城市已经启动三级应急相应,全省累计报道死亡病例3例,分析数据显示,目前广东21个地级市中仅剩2个地级市暂时未发现登革热感染病例,分别为梅州和韶关。广州仍维持多区域持续多发状态,佛山局部区域高发并呈现扩散趋势,中山、江门、珠海、东莞、阳江等出现点状聚集性病例疫情。 目前,广东省已经成立了登革热防控领导小组,组织领导全省登革热防控工作。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研究所所长何剑峰表示,不仅要杀灭成蚊,同时也要加强环境综合治理,这样才能治标又治本。另外,综合消息显示,在广西以及福建多地也出现登革热确诊病例,记者从福建省卫计委获悉,截至9月25日,该省莆田市共报告33例登革热病例,据悉,其中均无重症病例,目前已治愈出院6例。而截至9月25日,广西共报告登革热34例,其中南宁市30例。
登革热肆虐
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等。是东南亚地区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临床表现
潜伏期2~15日,平均为6日左右。
1、登革热
(1)发热起病大多突然,体温迅速达39℃以上,一般持续2~7日,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日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呈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发病时伴有头痛、背痛和肌肉关节疼痛,眼眶痛,眼球后痛等全身症状。可有感觉过敏、恶心、呕吐、腹痛、食欲差、腹泻和便秘等消化道症状。颜面和眼结膜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发热期可出现相对缓脉。
(2)皮疹于发病后2~5日出现,初见掌心、脚底或躯干及腹部,渐次延及颈和四肢,部分患者见于面部,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稍有刺痒,也有在发热最后1日或在热退后,于脚、腿背后、踝部、手腕背面、腋窝等处出现细小淤斑,1~3日内消退,短暂遗留棕色斑,一般与体温同时消退。
(3)出血于发病后5~8日,约半数病例可出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鼻衄、皮肤淤点、胃肠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等。
(4)淋巴结肿大全身淋巴结可有轻度肿大,伴轻触痛。
(5)其他可有肝肿大。病后患者常感虚弱无力,完全恢复常需数周。重型登革热于病程第3~5日,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呈脑膜脑炎表现或有些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本型常因病情发展迅速,因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而死亡。
2、登革出血热
(1)休克一般发生于病程第2~5日,持续12~24小时,患者烦躁不安,四肢厥冷,面色苍白,皮肤出现花纹,体温下降,呼吸快而不规则,脉搏微弱,脉压进行性缩小,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出,病程中还可出现脑水肿,偶有昏迷。若不及时抢救,4~10小时死亡。
(2)出血出血倾向严重,有鼻出血、皮肤出现血大批淤斑,呕血、便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甚至颅内出血等。
(责任编辑:詹远 )
相关推荐
文章关键词:
-
湖南4月手足口病死亡35例 重症多为农村留守儿童
-
当前仍是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流行季节。湖南省卫生厅10日透露,湖南省手足口病疫情近期显著上升,2010年4月份全省报告手足口病18375……详细>>
-
专家:我国不排除会出现甲型H1N1流感重症病例
-
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18点38分报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杨维忠今天接受中央台记者刘天思独家专访,分析国内甲型H1N1流感……详细>>
-
中国甲流发病人数略有回落但仍有重症或死亡危险
-
“我国甲型H1N1流感的发病趋势尽管略有回落,但仍处在一个波动的相持阶段,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的情况难以避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详细>>
-
超级细菌“卷土重来” 抗生素类药物个股再起爆
-
荷兰鹿特丹的马斯城医院26日宣布,近两个月内一种不明疫情已在荷兰造成27人死亡,所有死亡病例均感染一种超级细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