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后感染风险大 这些注意能预防!

作者: 家医大健康
2025-04-26

输血后感染风险可通过严格筛选献血者、把控血液采集过程、规范血液储存与运输、严格遵守输血操作规范、输血后密切监测等方式预防。

1. 严格筛选献血者:对献血者进行全面的健康评估和详细的病史询问,排查是否存在传染性疾病,如艾滋病、乙肝、丙肝、梅毒等。通过检测献血者的血液样本,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和方法,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最大程度降低携带病原体的血液进入血库的可能性。

2. 把控血液采集过程:在血液采集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对采血部位进行彻底的消毒,使用一次性的采血器材,避免交叉感染。采血环境要保持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和检测,确保符合卫生标准。

3. 规范血液储存与运输:血液的储存温度和条件对其质量和安全性至关重要。不同类型的血液成分需要在特定的温度下储存,如红细胞一般在 2 - 6℃保存,血小板在 20 - 24℃震荡保存。在运输过程中,要确保温度的稳定性,使用专业的运输设备,防止血液受到污染和损坏。

4. 严格遵守输血操作规范:医护人员在进行输血操作前,要仔细核对患者和血液的信息,确保血型匹配、血液成分正确。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输血,控制输血速度和时间,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5. 输血后密切监测:患者在输血后需要进行密切的监测,包括体温、血常规、感染指标等。一旦发现有感染的迹象,如发热、寒战、皮疹等,应及时进行检查和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告知其注意事项,如保持输血部位清洁、避免剧烈运动等。

输血后感染风险虽然存在,但通过严格筛选献血者、把控血液采集过程、规范血液储存与运输、严格遵守输血操作规范以及输血后密切监测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的发生几率。患者和医护人员都应重视输血安全,共同为保障患者的健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