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高温已致多人死亡 8种人谨防中暑

作者: 家医大健康
2016-07-27
高温,高温中暑,中暑人群

入伏以来,合肥连续开启“高温模式”,从合肥多家医院获悉,近日前来就诊的中暑患者明显增多,已有至少4位患者死亡。

案例一:农民中午干活诱发热射病

7月23日中午,合肥市肥东县元疃镇汪郢村46岁农民老高干农活时突然出现不适,“把他扶到阴凉地休息,身上都滚烫的。”见老高情况仍在恶化,同乡们拨打了120,老高随后被送到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

到急诊科时,老高已彻底昏迷不醒,只有微弱的生命体征。“血压低,心率极快,体温一度高达42度。”参与抢救的医生说,老高的症状为热射病,这是重度中暑的症状。经过一天救治,老高因抢救无效死亡。

案例二:烈日下大姐走着走着就晕了

7月24日中午,合肥市绿地中央广场东侧地下停车场出口处,烈日炎炎下,一位大姐突然倒地。 “正中午,没什么避暑的地方,那大姐走着走着就晕了。脸通红,扶起来又倒下。”目击者称,事发地位于高铁南站,过往人群很快报警。

民警随同120急救人员将该女士送往医院,经抢救最终还是没能挽回她的生命。经查,大姐57岁,合肥本地人,病发症状与高温有关。

高温天气下 8种人容易中暑

与普通人相比,一些身体素质较差或患有某些疾病的人更容易出现中暑问题,所以要尤其注意。

老年人由于皮肤汗腺萎缩和循环系统功能衰退,机体散热不畅。

孕产妇因为怀孕或产后体力消耗大,身体虚弱,如果逗留在通气不良、温度较高的室内,就容易中暑。

婴幼儿的各系统发育不够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皮下脂肪又比较多,对散热不利。

炎热天气会使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心血管的负荷。尤其是心脏功能不全的,他们体内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而积蓄,所以容易中暑。

糖尿病患者的机体对内外环境温度变化反应迟钝,虽然热量已经积蓄在体内,但病人的自觉症状却出现得较晚,引起中暑。患一些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因为细菌或病毒性感染可以使人体产生内源性致热原,让机体产热加速。炎症还能使机体释放出一些物质,使血管痉挛收缩,更不利于散热而容易中暑。

营养不良的人因为营养素的缺乏使血压下降,反射性地引起血管的收缩。他们还容易反复腹泻,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导致中暑。

服用抗组织胺药、抗胆碱药、安眠药等的人,也会因血管收缩使体温调节中枢发生障碍,容易中暑。

中暑后不能干的事

服用解暑药的同时,还应进行物理降温。比如,尽快离开高温环境,或用冰块或凉水擦脖子、腋下、腹股沟等,以帮助降低体温,排出体内多余的热量,缓解不适。同时,还要注意以下事情不能做。

不能大口喝水:中暑后应采取少量、多次的饮水方法,不能一次喝太多。

不能吃冷瓜果:中暑后不能大量食用冷瓜果,以避免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

不能进食油腻:中暑后少吃油腻的食物,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