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高强度健身并非好事儿 当心运动强迫症
上个周末,北京严重雾霾,大部分人都宅在家里不愿出门,齐先生却在朋友圈里大晒戴着口罩健身的照片。有朋友留言:“雾霾这么重,这锻炼和不锻炼有区别吗?”不料齐先生却回复,现在每天跑步都已经成了习惯,感觉一天不来健身房就浑身不舒服。专家表示,保持运动是好习惯,但过犹不及。
热衷于跑步的小许更甚,时常半夜不睡起来跑步,凌晨两点多钟还在晒跑步轨迹图。10月18日,李宁10公里路跑联赛在跑过9座城市之后,迎来北京站比赛。小许前一天晚上加班整夜没睡,早上7点多却准时出现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顶着俩黑眼圈跑完了全程,一直到10点多才回到家开始补觉。
何为运动强迫症?
运动强迫症是一种新的、日趋普遍的疾病,患上这种病的人往往疯狂锻炼身体、消耗体内热量。他们的脑子里整天想着锻炼身体。但他们对锻炼的痴迷不是出于对他们自身健康的考虑,从某种意义上说,运动对他们而言就是在生活中极力争取的一种自律和自我控制的心理感受。
虽然这种疾病的患者人数在增加,但对于这种疾病本身的诊治和量化还是有难度的。专家称,即使你发现某人运动量过大,也很难判定其是否有运动强迫症倾向,因为究竟什么样的运动量是合理的,什么样的运动量又是过量的,两者之间很难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种疾病是无法确诊的。一般运动强迫症的早期先兆信号包括运动量的增加、就餐前后的运动、以及明显的形体消瘦。另外,就餐前运动、为饮食的合理性辩护、确信自己体内热量过剩,这些都是运动强迫症患者的典型症状。
如何预防运动强迫症?
对于这种病的治疗要因病情的严重程度而定。当然,咨询心理医生和服用抗抑郁药物都是不错的选择。在这种强迫症的心理治疗方面,可以运用心理动力学疗法、行为治疗和家庭人际关系治疗等手段。心理动力学疗法强调通过顿悟、改变情绪经验以及强化自我的方法去分析和解释强迫症状的矛盾冲突,以达到治疗目的。行为治疗主要集中于通过激发可以减少焦虑的情境来消除不适当的强迫性运动行为。家庭人际关系疗法主要是强调人际关系的因素,避免单纯研究孤立的个人强迫运动行为,它强调在治疗患者的同时为患者的家庭成员提供咨询。
最后,专家还要提醒人们,为了保证健康的体魄,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运动健身计划对一个人来说是件有益的事情。但一旦沉迷其中,本来有益健康的因素也将会转化成一个有害因素,甚至达到需要救治的程度。运动强迫症患者就是这样一类沉迷运动需要药物或心理治疗的人群,他们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大家切不可重蹈覆辙,等到危害结果已经造成再来苦苦追问强迫症怎样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