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健康资讯 > 健康新闻 > 正文

高血压患者季节交替要学会这几招

2017-05-17 09:17:10      家庭医生在线

当前,高血压已成为国人心血管病头号危险因素,并上升为全球疾病死亡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死于高血压的心血管病、慢性肾病、糖尿病病人高达50%,并且每年新增高血压病例逾千万人,目前全国高血压患者已达3亿。尤其是在我国北方寒冷地区,人体血压更是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地域性,由寒冷时节所致的顽固性高血压、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房纤颤、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率显著增加,但寒冷作为健康的重大“杀手”常常被忽视。

记者在世界高血压日到来之际采访了黑龙江省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办公室负责人、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田野教授。

时下,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开始热衷于“候鸟”式生活,冬天离开凛冽的北方,成群结队到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避寒,春夏时节再度“北归”。殊不知,在一南一北的旅途中,人为的气候环境的改变,往往出现乐极生悲的局面。

以三亚为例,这个迷人的城市地处热带,属季风热带气候区域,寒暑变化不大,年均气温23.8℃。然而在秋冬季节由东北、华北和西北来三亚居住、旅游或度假将会在数小时内跨越2个或以上不同气候带,迁徙前后两地温差达 25℃—55℃,这种“过山车”般的温度巨变,极易引起身体不适,造成血压的波动及心脑血管疾病的突袭。

有学者在描绘心血管疾病和温度之间的关系曲线(U、V、J型)发现,当U型曲线温度低于冷温度阈值及高于热温度阈值时,心血管病死亡率就会“水涨船高”。与寒冷不同,高温可直接导致心血管病人死亡,寒冷只是间接起作用。流行病学调查则显示,温度波动比气温本身对脑梗发病率、死亡率的影响更大。田野解释说,温度变化会引起血压变化,血压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实验表明,当室外气温大于10℃时,温度每上升1℃,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降低0.4和0.28毫米汞柱,一旦因“热应激”骤然升高人体温度,即可使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减慢30%,极易酿成脑梗的风险。

一项慢性病研究曾分析了我国10个地区的数据,这10个地区的血压水平总体呈季节性变化规律,但不同地区收缩压的季节性差异仍有所不同。如浙江省平均收缩压在冬季与夏季相差16毫米汞柱,海口平均收缩压在冬季与夏季相差4毫米汞柱,哈尔滨平均收缩压在冬季与夏季相差7毫米汞柱。

温度的季节性变化不仅与血压水平息息相关,也与气温的季节性变化所累计的其他心血管疾病有一定关联。有研究结果表明,与其他心血管疾病所致心衰相比,心梗引起的心衰更易受气温的左右,冬夏季的发生率分别为42%和13%,二者相差悬殊。研究人员还发现,我国心血管病死亡率呈季节性变化,冬季心血管死亡风险比夏季增至41%。

新近一项来自15个大城市、包括1936116个心血管疾病死亡数据的研究结果显示,在我国心血管病死亡病例中,17.1%归因于温度气候,其中15.8%是由于寒冷所导致的死亡,1.3%是因炎热引发的死亡。

暴露于极端气温之下可诱发血压、血液黏稠度、胆固醇和心率显著变化。随着肥胖和糖尿病等相关疾病发病率的升高,易受极端气温影响的人群亦不断增多,并且增大了未来的疾病负担。田野指出,人是最为严格意义上的恒温动物,核心温度(指心脑肺等主要脏器温度)通常维持在37℃为中心的一个狭窄范围内波动,极端情况时可向上浮动正3℃达40.5℃,向下则只有负1℃至36℃,超出这个范围生命活动将受到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研究表明,大气温度每下降10℃,总的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率可增加13%,冠心病事件和死亡率增加11%,经常性事件增加26%。还有研究发现,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老人还是年轻人,脑出血的发生率均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其中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在冬季最高,其次是秋季和春季,夏季最低。田野解释,由于人体温度调节系统处理突发情况能力有限,突发温度变异会带来人体相应变化,例如血胆固醇、心率和血小板黏度均增加,则机体免疫能力下降,因此一日内较大的温度变化可致人群中出现超额死亡。

田野给出的忠告和建议是:准备秋冬季由温带或寒带到热带居住、休闲旅游的中老年人,在出发前需全面接受体格检查,长途迁徙可减少温差造成的心血管意外,有脑血管闭塞或重度狭窄者应遵从医生意见。

换季时怎样养生防病呢?

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有些季节生病多,另一些季节则生病少。据医生介绍,从疾病发生过程看,内因即人体的抗病能力是关键。人的抗病能力主要取决于免疫系统,如白细胞、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堪称对付各种病毒的“特种部队”,这些细胞在各个季节的状态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状况。

起居规律

春天千万不可贪图睡懒觉,因为这不利于阳气升发。为了适应这种气候转变,应早睡早起,经常到室外去散步,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春天气候多变,时寒时暖,人体对外界的抵抗能力减弱,所以春天到来之时不要一下子就脱去厚衣服。

饮食调养

春季人体新陈代谢开始旺盛,饮食宜选用辛、甘、微温之品。避免吃油腻生冷之物,多吃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和新鲜蔬菜。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饮食过量、缺少维生素B是引起春天发困的原因之一。

春天是肝旺之时,多食酸性食物会使肝火更旺,损伤脾胃。应多吃一些味甘性平且富含蛋白质、糖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禽蛋、牛奶、蜂蜜、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等。

养足精神

有些人对春天气候的变化无法适应,易引发精神疾病。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不良的情绪易导致肝气郁滞不畅,使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引发精神病、肝病、心脑血管病、感染性疾病。因此,春天应注意情致养生,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以使肝气顺达,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运动养护

入春以后要适应阳气升发的特点,加强运动锻炼,可以到空气清新的大自然中去跑步、打拳、做操、散步、打球、放风筝,让机体吐故纳新,使筋骨得到舒展。实践证明,春季经常参加锻炼的人,抗病能力强、思维敏捷、不易疲劳、办事效率高。

保暖防病

春天到来,天气转暖,致病的细菌、病毒等也繁殖迅速,因而流行迷人麻疹、流行性脑膜炎、猩红热、肺炎等传染病最容易发生。“春捂秋冻”就是顺应气候的养生保健经验。如果衣着单薄,稍有疏忽就易感染疾病,危及健康。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中老年人,更应注意防寒保暖,以预防中风、心肌梗塞等疾病的发生。

此外,春天百花争艳,花粉随风飞扬,过敏性哮喘患者最容易发病。其预防方法首先是坚持身体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其次要讲究卫生,消除病虫害以杜绝病源,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多开窗户。

一年四季中,从l1月份到下年的1月份淋巴细胞数量与活力最低,因而寒冷的季节易患感冒、支气管炎。而在6、7、8月份,淋巴细胞数量上升到顶峰,故病毒无力惹是生非,但细菌却可乘虚而入,故肠炎、痢疾等疾病取代了感冒、支气管炎的地位而成为多发病。只有春、秋季节,人体内免疫球蛋白增多,是一年中感染疾病最少的时期。但可诱发过敏性疾病,罹患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疾病的机会增加。

一些传染病,因其传染媒介受到季节制约而引起发病的季节变化。可分为严格与不严格两大类,前者的典型例子是乙型脑炎、丝虫病、疟疾等。

有哮喘病史的人,内衣以纯棉织品为宜,且要求面料光滑、柔软平整,衣服不宜过紧。增减衣服时,要远离羊毛内衣、鸭绒背心、动物毛皮衣物及腈纶、涤纶等化学纤维衣料,否则易引起过敏、荨麻疹、哮喘病发作。做头部按摩有助于缓解过敏性鼻塞、流涕;还可以用蒸气蒸脸,对治疗过敏性眼炎、鼻炎都有帮助;也可以用少许盐、苏打粉、温水混合,经常用来清洗鼻腔,缓解鼻塞症状。

季节交替最易感冒,合理的饮食调养是康复的保障。初期多喝粥,后期多饮汤。喝粥有助人体发汗、散热、祛风寒,同时,有些药对肠胃的刺激比较大,喝粥可以起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感冒后期宜用健脾开胃之品煲汤,如党参、淮山、大枣、太子参、黑木耳、银耳等,有助补充营养。

关节痛是受气候影响很大的一种疾病。在秋风秋雨的侵袭下,患者的关节温度会下降,加之腿部保暖不够,会出现疼痛症状。此时赶紧用热毛巾敷膝关节,经常用热水泡脚;还可以吃一些用当归、杜仲等补品煎熬的汤药。

对于有慢性病的人,要做到“秋冻”有节。寒冷的刺激,极易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引发感冒;寒冷刺激可致体表血管弹性降低,引起小动脉收缩、血压升高,易发生脑血管破裂出血;它甚至还能使血液纤维蛋白浓度上升,血液黏稠度增加,导致血栓形成。因此对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阻肺、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病的中老年人,要防止换季感冒,旧病复发。

(责任编辑:张晓萌 )

相关推荐

文章关键词: 高血压患者保健 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日

第22届广州国际医药保健产业博览会将于6月4日-6日召开

第22届广州国际医药保健产业博览会将于6月4日-6日在亚洲最大的会展中心广交会琶洲展馆隆重召开。详细>>

第22届广州国际医药保健产业博览会于6月4日-6日举行

第22届广州国际医药保健产业博览会将于6月4日-6日在亚洲最大的会展中心广交会琶洲展馆隆重召开。详细>>

妇幼保健院开过期药致患者子宫积血 子宫积血怎么办?

前天,市民邓先生反映称,妻子在顺义区妇幼保健医院生产后,医院开具的一种药物已过期4个月,且妻子已经服用。顺义区妇幼保健医院负责人表示,此……详细>>

美国心理疾病患者正为寻求医保作斗争 心理健康应该如何维护?

据美国生命科学网4月17日报道,一项最新研究表示,尽管美国实施了重大医疗改革,但心理疾病患者仍然难以获得所需的医疗保健服务。详细>>

[7-9]中山二院糖尿病患者血脂保健健康讲座

健康讲座讯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不单单要关注自己的血糖,血脂也是必须关注的重要部分。7月9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将举办“糖尿病友您需……详细>>

  • 曾庆春

  • 陈煜阳

  • 冯冲

  • 冯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