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岁的刘先生家住二七路,在武昌一家软件公司上班。之前每次开车过江时,总会听到“滴”的ETC计费声,可近两个月他都没听见ETC响。就在两周前,他和家人开车去武昌办事,经过长江二桥时,他对家人说:“今天ETC又没响。”可坐在车上的家人都说刚才明明有“滴”的一声,意识到自己的听力出现了问题,他来到医院就诊。经听力检测,刘先生被诊断为高频神经性耳聋。接诊医生介绍,由于患者中低频听力正常,平常与人面对面交流影响不大,但是像ETC等尖锐的高频声就无法听见。医生怀疑刘先生出现高频听力下降,与其工作压力大、生活劳累有关。经对症治疗,刘先生目前听力已恢复正常。
专家提醒,听力损害在生活中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如果出现耳闷、耳鸣、听力突降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及早治疗效果最好。
哪些因素会导致听力损害?
中耳炎可造成鼓膜穿孔,损坏听骨链引起传导性聋。我们要重视耳朵和听力的保健,预防中耳炎。平时注意不要随意掏耳朵,游泳时耳朵进水应及时排出。由于耳朵通过咽鼓管与咽部相通,因此还要预防和治疗咽炎和鼻炎等。此外,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预防感冒也非常重要。如果耳朵里有耵聍等,应请专业医生处理,不要自己掏耳朵。
神经传导出问题,常见的如老年性聋,因老化导致的耳朵背,这种聋一般没有办法矫正,只能用助听器做听力补偿,助听器也没用的话可以考虑耳蜗植入。
噪音会造成噪声性耳聋,往往与老化因素相互作用,比如纺织厂、军队、放炮、KTV等场所的噪音均可能导致听力损失,甚至突发性聋。有些人喜欢带耳塞型耳机,有人测试,手机突然开机时耳塞里的声音与站在飞机引擎上一样大。因此耳塞耳机音量不宜太大,以舒服为宜。不适合听很长时间,个人建议最好45分钟休息一下。
耳毒性药物导致的耳聋在中国依然很严重,如抗生素、抗肿瘤、利尿剂都是耳毒性药物,抗生素里的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都属于这种,现在上海已经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来确定是否对耳毒性药物过敏,从而避免使用这类药物。
遗传性后天性聋,遗传性的迟发性聋可能在孩子几岁甚至成人后才渐渐显现,这也可以通过基因筛查来进行早期诊断,越早干预越好。
保护听力的小窍门
1、避免将自己长期暴露在非常嘈杂的声音中:工作环境大于80-90分贝,必须戴上听力保护装置,如防噪声耳罩;在音乐会,赛车或其他嘈杂的活动中佩戴耳塞;经常接触音乐的工作者,应特别定制耳塞来保护耳朵;在接触噪声后,需要让耳朵定时休息;
2、喜欢使用各类播放器的朋友,音量降低至能听到周围人的正常谈话,时间不宜超过一小时;
3、慎用或禁用对听神经有损害的药物:接触溶剂、毒素或服用药物,需仔细了解其中的风险;
4、不要随便掏耳朵,掏耳朵时如果用力不当容易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或伤及鼓膜、听小骨,影响听力。
5、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食含锌、铁、钙丰富的食物,不可长期食用高盐、高脂肪、低纤维素类食品。
6、经常按摩耳朵,可促进内耳的血液循环。
7、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脑动脉硬化及糖尿病:患有这些疾病的老年人,内耳血运极易发生障碍而引起突聋。
(责任编辑:黄诗敏 )
相关推荐
文章关键词:
-
科学管好肠道有利于控制慢性病 第十六次全国消化系病学术会议在苏州召开
-
近日,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消化系病学术会议在苏州开幕。解放军总医院教授杨云生在会上首次发布了最新的《肠道科学2016版》,他表示, 肠……详细>>
-
截至10月25日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无症状感染者会有传染性吗?
-
一夜之间新疆喀什激增137例无症状感染者,简直让人们人心惶惶,到底什么时候才彻底没有了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者也就是说没有全身无力、咳……详细>>
-
人民日报评医疗美容热:理性消费,追求真正的美?如何做才能规避医疗美容风险?
-
医疗美容是让容貌快速变美丽的一种方法,运用药物、手术和医疗器械对人的容貌,或对身体各部位形态做修复和再塑。然而最近几年来,医疗美容行业乱……详细>>
-
深圳龙岗1份进口冻鸡翅表面样品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疫情期间进口的冷冻食品还能不能吃?
-
最近这几天,进口的冷冻食品包装上对新型冠状病毒检测居然呈现阳性,特别是冷冻鸡翅和冷冻海鲜等,这让人们很是担心,那在这种情况下进口冷冻的食……详细>>
-
安倍晋三两周内第二次前往医院,日媒称“其病情似乎相当严重”?如何护理好慢性病?
-
慢性病也就是没有任何传染性,不过会长时间存在于身体中。病程长,病情一直得不到治愈,让患者承受着身心上的双重危害。慢性病会造成大脑、心脏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