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健康资讯 > 健康新闻 > 正文

职场猝死频发 长期超负荷工作是主因

2015-04-07 09:34:05      家庭医生在线

近日,“中国金融人士最新健康状况报告”发布。报告中指出,金融业人士普通存在长期超负荷工作,过度劳累、精神压力大,生活不规律,慢性病发病率高的情况,这些都是透支健康、容易引发各种疾病和猝死的因素。过度劳累、过大压力,长期生活不规律加之应酬频繁,压力缠身,为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种下病因。最终一朝突发,造成猝死,以致英年早逝,令人惋惜。

有观点认为:改善金融业人士职场健康状况、避免猝死发生,重点在于回归健康的生活方式并通过医学检查评估手段,减少出问题的机会。做好预防和控制工作,而非事后补救。事实上,猝死危机一旦发生,如果不能在3分钟内进行有效心肺复苏急救,挽回生命的可能性非常低。

提到职场疾病,大多数人都会联想到猝死。那么,猝死在医学解释究竟是什么呢?

患者在出现病症后一小时内死亡,一般都会被界定为猝死;猝死是指自然发生、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

为什么会发生猝死呢?

猝死主要成因是冠心病、心脏衰竭和遗传性心脏病,而患者病发时会心律不正,心脏突然跳得过快、收缩过速,而导致输出血液不足,令脑部和其他身体器官缺,心脏同时因停顿而死亡。

一旦发生猝死,我们应该怎么办?

1、叩击心前区

在心前区用拳叩击三下,对刚发生心脏停搏患者,部分可复跳,如不复跳,可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2、胸外心脏按压

现在将胸外心脏按压称为闭胸心脏按压,但胸外心脏按压似乎更易于接受,所以我们在此仍称为胸外心脏按压。

胸外心脏按压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①患者仰卧于硬板床或地上,如为软床,身下应放一木板,以保证按压有效,但不要为了找木板而延误抢救时间;

②抢救者体位:抢救者应紧靠患者胸部一侧,为保证按压时力量垂直作用于胸骨,抢救者可根据患者所处位置的高低采用跪式或用脚凳等不同体位;

③确定按压部位:正确的按压部位是胸骨中、下1/3。具体定位方法是,抢救者以左手食指和中指沿肋弓向中间滑移至两侧肋弓交点处,即胸骨下切迹,然后将食指和中指横放在胸骨下切迹的上方,食指上方的胸骨正中部即为按压区,将另一手的掌根紧挨食指放在患者胸骨上,再将定位之手取下,将掌根重叠放于另一手手背上,使手指翘起脱离胸壁,也可采用两手手指交叉抬手指。

抢救者双肘关节伸直,双肩在患者胸骨上方正中,肩手保持垂直用力向下按压,下压深度为4~5厘米,按压频率为100次/分,按压与放松时间大致相等。对儿童进行闭胸心脏按压时,按压部位与按压频率与成人相同,但按压深度为3厘米,动作要平稳,不可用力过猛。如胸外心脏的对象是婴儿,其操作与成人及儿童有一定区别。

婴儿的按压部位在胸骨上两乳头连线与胸骨正中线交界点下一横指,抢救者用中指和无名指按压,按压深度为2厘米,按压频率100次/分以上,不可用力过猛。

正确有效的按压技术要求:①抢救者的上半身前倾,两肩要位于双手的正上方,两臂伸直,两肘关节不可弯曲。利用上半身的体重和肩、臂部肌肉的力量,垂直向下按压,不可偏向一侧或左右摇摆;②按压应平稳,用力要均匀,有规律地按压,不能间断;③每次按压后,要全部放松,使胸部恢复正常位,务使胸骨不受任何压力。放松时注意定位的手掌根部不要离开胸骨定位点。

判断按压是否有效,如有两名抢救者,在一人按压时,另一人应能触及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

       3、口对口人工呼吸

       术者一手托起患者颈部,使头部尽量后仰,保持呼吸道通畅;另一手捏住患者鼻孔,深呼吸后对准患者的口用力吹出,每分钟12次(每按压心脏4~5次,作口对口人工呼吸1次)。

(责任编辑:詹远 )

相关推荐

文章关键词:

卫计委发布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目录 不包括乙肝艾滋病

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从业人员如果罹患某些疾病,可能对食品造成污染,导致疾病传播,影响食品安全。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详细>>

[8.25]省中医院:糖尿病并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很多人都知道糖尿病,却不知道伴随糖尿病而来的糖尿病并发症,其实这才是糖尿病真正可怕之处。糖尿病并发心脑血管疾病就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糖……详细>>

美国中青年中风患者剧增 老年人发病率下降25%

据美国一项最新的研究显示,中风在美国中年人和青年人群体中增长迅速,尤其是45岁以下的男性,而在老年人中呈现下降趋势。这显示肥胖症的流行可……详细>>

得了高血压要少吃4类食物 不然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我国“三高”患者非常多,其中高血压患者人数早已破亿,甚至有些人由于不定期体检,都不知道自己已经患有高血压。如果将不知情患者数量也算上,高……详细>>

曾国洪:做好健康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减少重大疾病的发生

曾国洪书记欣喜的表示,这次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等单位联合发起成立的广东省健康……详细>>

  • 覃小兰

  • 彭强

  • 毕筱刚

  • 李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