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健康资讯 > 健康新闻 > 正文

洋奶粉三大陷阱 八成洋奶粉由中国企业操盘

2013-05-17 12:21:36      家庭医生在线

2004年和2008年两次严重的奶粉安全事件,让中国妈妈们购买奶粉的品牌选择从小品牌转向大品牌,又从本土品牌转向外资品牌。然而,近两年国内市场销售的洋奶粉也开始不断爆出负面新闻。焦虑之下,不少妈妈转而直接在境外购买奶粉,而另一些妈妈则重新开始选择国内大品牌的奶粉。

本土、外资和境外的奶粉,到底哪个选项才最靠谱?还是妈妈们的奶粉消费观念本身就存在误区?带着这些问题,南方日报记者深入调查扑朔迷离的婴幼儿奶粉市场,探寻迷乱的表象下奶粉行业的深层问题与真实逻辑。

陷阱一

八成洋奶粉由中国企业操盘

国内奶企的信誉逐步丧失,让中国妈妈抢购洋奶粉成为一种潮流。

中国每年新生婴儿有1600万左右,对大部分中国妈妈来说,尽管对国内奶粉丧失了信心,却也并不具备出境买奶粉的经济实力和购买渠道。而网购产品鱼龙混杂,海外代购则耗时漫长,运输过程也存在各种风险。于是,巨大利润驱使下,不少“特供中国”的假洋奶应运而生。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由于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乳业进入门槛低,原料价格便宜,吸引了很多中国企业到当地投资。但在国内知名奶企光明正大进口当地奶源的同时,也有浑水摸鱼的商家,采取在当地注册一个品牌,然后找代工企业“挂牌”生产。

其实,这种号称“100%原装进口”的奶粉产品并不在当地售卖,而是销往国内市场。一家商标注册公司甚至表示,如果想在澳大利亚注册一个婴幼儿奶粉品牌的商标,最低仅需7000元,一年半内即可办妥。“交上钱,签一份委托书就差不多了,也不需要在国外有资产或注册公司。”

业内人士透露,如今在中国市场上销售的洋奶粉品牌已超过100种,但其中有近80%的品牌实际上由中国企业操盘。以新西兰、澳大利亚为例,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前,只有约五六家国内企业在这两地注册奶粉品牌并进行贴牌生产,而之后一下子就增加到20多家,今年这个数字还将继续增加。

“洋奶粉常常出质量问题,我国海关每年均查检出多批不合格产品作退货或就地销毁处理。”奶业专家、广东省奶业协会顾问、原中国奶协常务理事王丁棉认为,如今国人太过迷信洋奶粉。

据国家质检总局报告,2012年各口岸共检查出不合格进口婴幼儿奶粉43批次,不合格率1.13%。而国产婴儿奶粉不合格率为0.77%。“实际上洋奶粉不管是技术还是管理观念,并不一定就比国产奶粉强。”王丁棉说。

陷阱二

“买贵买安心” 奶粉借机提价

奶粉安全问题频发,让恐慌的妈妈们产生了一种错觉:便宜无好货。

尼尔森中国区零售监测服务副总裁范奕瑾透露,尼尔森数据显示,2008—2010年,外资品牌奶粉一年涨价2—3次,多的甚至达到3—4次,每次提价10%左右;2010年之后,涨价频率有所下降,基本一年一涨,每次提价10%—15%。

在“买贵买安心”的观念下,不但瞄准高端市场的外资奶粉销售大涨,国内品牌也开始“升级换代”,推出中高端,甚至比洋奶粉还贵的超高端产品。在经历了几轮涨价之后,中国奶粉市场的平均价格已经较2008年上涨了90%。

有业内人士透露,作为特殊商品,婴幼儿奶粉有着严格的强制性标准,不管国产还是进口都要遵循同样的标准,配方和原理也大同小异,“只有合格不合格,没有高端和低端之分。”

王丁棉称,他去年走了20多个国家,统计国外奶粉价格发现,超过七成在130元/罐以下,而按照官方数据,国内洋品牌奶粉均价为201元/罐,本土品牌是150元/罐。在他看来,国内奶粉贵的原因,主要是畸形的营销体系。他表示,目前国内婴幼儿奶粉毛利为60%—80%,但生产厂家纯利只有20%,其余部分则被进口商、全国总代理商、省区代理商、城市代理商、分销商等层层瓜分了。

价格持续增长的压力下,不少不愿更换品牌的妈妈开始改买较便宜的盒装洋奶粉,盒装占比从2008年到2012年底翻了一番。而国内奶粉价格的普遍上涨,也成为除安全考虑外,中国妈妈们掀起购买境外洋奶粉风潮的另一大原因。

据王丁棉估算,去年国内奶粉市场总量在430亿—450亿元,没有进入市场机构统计数据的销量可能要占总体市场的30%—40%。而中国妈妈购买境外奶粉的比例,仅香港可能就达10%左右。如果算上这些流向境外的购买力,本土品牌难言重夺市场。

陷阱三

各种添加 乱花迷眼

除了迷信洋奶粉和高价奶粉,许多中国妈妈往往还陷入了另一种误区——添加了各种营养物质的配方奶粉比母乳更适合孩子。

日前,有母婴网站对市面上婴幼儿奶粉的使用情况做了调查,结果显示,33%的家长在选购奶粉时最看重DHA(二十二碳六烯酸)和AA(花生四烯酸),但仅有8%的家长认为自己对奶粉中的营养成分“非常清楚”。

北京医科大学营养学教授刘泽伦指出,有的奶粉强调同时添加了DHA和AA,但如果比例不合适,反而会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如AA过高会导致婴幼儿视力减弱。“如果产品不能明确标示出含量,就不好判断它的配比是否合理。”

中国营养学会妇幼营养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妇幼营养研究室主任荫士安研究员指出,对于正常生长发育的婴幼儿,只要供给其人体必需的脂肪酸,就能够在体内合成长链的不饱和脂肪酸DHA,只有人工喂养不吃母乳的婴儿、早产儿,才可能造成DHA的缺乏。

除了DHA和AA,蛋白质含量也是不少家长看重的指标。但对婴幼儿奶粉来说,并不是蛋白质越高越好。“牛奶蛋白是母乳的3倍,但婴儿吸收不了,会出现牛奶蛋白过敏等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系教授蒋卓勤认为,婴儿不能直接喝蛋白质更高的牛奶,但配方奶粉无论怎么配,都无法替代母乳,只能接近。

低聚糖和钙等奶粉产品强调添加的元素,也并非多多益善,例如较多的钙质可能诱发肾结石

“这些误区,是奶企通过大量的广告,以及收买医生、营养专家制造出来的‘圈套’。”王丁棉介绍,美国的母乳率在90%以上,1岁之前的婴儿很少喝奶粉。而中国的很多小孩从一出生就开始吃,过去一个月吃一两罐,现在甚至一个月四罐。“实际上根本没必要,最好的配方奶粉,也只是接近母乳而已。”

相关阅读:

“修”行业信誉 国产奶粉质量监控升级谋新生

从小品牌到大品牌,从本土奶粉到洋奶粉,持续的负面新闻冲击下,焦虑的中国奶粉陷入严重的信任危机。而在种种市场乱象背后,经历过产业阵痛的中国乳业也正努力自省,谋求新生。

近日,南方日报记者走访了多家国内婴儿奶粉企业及相关监管部门,追踪一罐奶粉从奶源到加工生产、到流通,最终进入消费者手中的全过程。记者发现,如今中国奶粉的生产环境、设备和企业标准以及质量管控均已“升级换代”,而在乳品产业链的各个政府监管环节,也都实施了“史上最严”的监控。

知耻而后勇,从企业到行业协会再到政府部门,各界正在合力重构中国奶粉安全监管和诚信新体系。一度迷失的中国乳业,如今正悄然进行着一场持久而艰难的“救赎”。

乳企因信任危机推动“大变身” 巨资投入构筑安全“防火墙”

“去年我们花了2000多万元请全国各地的消费者来福州生产基地实地参观。”5月9日,明一国际营养品集团有限公司集团执行总裁林勇带着记者,在干净明亮的工厂参观走道上观看奶粉车间的生产。透过玻璃,13条生产线正有条不紊地为空罐消毒杀菌、自动充填奶粉、充氮、封罐、打码、装箱……每条生产线旁的工作人员,全身都被防护服密封。

“我们车间里的空气洁净度为10万级,达到药企GMP标准,比国家食品生产标准高10倍。”林勇指着车间里近楼顶部的一台仪器介绍。这是监控空气中微粒子的在线测控系统,属于航空技术,“一旦空气中的微粒子超标,即空气受污染不达标,它就会发出警报。”

事实上,不少奶企近年来均花巨资投入到食品检测实验室的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

如雅士利近年累计投资3000万元给实验室购买先进仪器、培训和引入专业检测人才,上海晨冠乳业则引进了检测设备中的“奔驰”——高效液质联用仪,可检验农残、药残及三聚氰胺。

“国家对三聚氰胺的限量值是1PPM,而我们的标准是0.01PPM,比国家标准严100倍。”上海晨冠乳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艳杰说:“这些年,消费者对乳品安全高度关注,尤其是对婴幼儿奶粉特别敏感。我们真是如履薄冰,不敢有半点分心。”

正因为有这样的压力,加大检测范围、加密检测频率也成为许多奶粉企业的选择。像雅士利、蒙牛、贝因美等乳企,还纷纷借助外力来检验企业的生产流程和管理,从与国际同行的对比中查找、修正产品质量和标准的差距。

“国家标准里的64项我们全部检验,其他主动增加的检测项目一共达200多项。”广东雅士利集团有限公司品控中心总经理李孟春说,为控制风险,对于可能存在于食品中的风险物质公司都会主动检验,不能自主检验的如汞、铝、铬等则每季度送检一次。“去年我们企业自行检验的产品批次多达4000次,全部合格。”

张艳杰则透露,上海晨冠对奶粉原料采购前“批批检测”,原料投入生产前则要再次检测,生产过程中还要抽检,最后成品出厂后每一批还要进行全项目检测。“我们每生产一吨奶粉,光检测成本投入就要5000—6000元。”

为了重建消费信心,身处信任危机的国内乳企,如今争相以各种方式向消费者展示其新的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和新形象。向消费者开放工厂是当前很多乳企重振消费信心的手段之一。包括上海晨冠乳业公司、杭州贝因美、福建明一、广东雅士利、伊利等这两年都在多次举办类似活动。

派员驻厂监管天天上班 乳品监管体系已是“史上最严”

保障乳品安全,光靠企业自身显然还不够。如今,我国的政府主管部门正在构建更严格的监督体系和诚信体系,用“史上最严”的一系列监管体系来重建国内乳制品消费信心。

记者在多家奶粉企业走访时发现,工厂里都设有一间当地质监部门的办公室。张艳杰透露,自从2008年发生三聚氰胺事件后,当地质监局就派出驻厂监管人员,这个制度一直实施至今。“两个人每天都来上班,工作内容很多,包括对原料批批检,对成品抽查,核查企业台账和食品添加剂的采购、使用情况。”

广东省质监局食品生产监管处处长张欣介绍,省质监局对奶粉生产一直严格管理,尤其是对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企业,执行的是国内外最严的HACCP监管模式。“按照驻厂监管的方式,在每一个企业都有我们的监管人员现场监管。”

张欣说,广东质监部门对乳企产品原料15%以上的批次进行抽样检验。过去,对乳企的抽查检测仅由本省质监部门完成,而如今每月广东省和福建省的质监部门都会到对方辖区的企业,检测成品的风险检测和国标规定项目。

“去年、前年国家质检总局对国内乳品的抽检共有12万次,一年6万次,平均一天检200个样。”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告诉记者,除了国家抽查外,每年还有多次的省检、市检、县检、专项检等等,加起来不计其数。“目前我国对婴幼儿奶粉的监管可以说是全世界最严的,国外很多国家对其国内的乳品都不抽查。”

目前,国内越来越多奶粉、奶源来自进口。对了应对新形势,本月起我国又开始实施更为严格的乳品进口新规,该新规增加“批批检”、“全项目检”、“入境需经风险评估”等内容,其中检测项目就增加50%,被业内评价为“史上最严乳品进口规定”。

“新规定里,我国对进口乳品实行准入制度,首次申请进口的国家及其产品需进行风险评估。”广东检验检疫局有关人士指出,新规还对进口乳品商建立黑名单制度,如发现不符合法定要求的进口乳品,检验检疫机构可将其进口商、报检人、代理人列入不良记录名单;对有违法行为并受到处罚的,可将其列入违法企业名单并对外公布。

在广东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食品实验检测中心,实验室主任陈文锐指着一篮篮已检测或正在等待检测的奶粉样品介绍,按照我国婴幼儿奶粉国家标准规定,一罐奶粉样品中要检验的项目包括微生物、理化指标、维生素、矿物质等,一共60多个指标。广东一家进口乳品企业负责人则透露:“政府现在对进口奶粉监管越来越严,以往100个批次奶粉抽检10个,而现在是批批检测;奶粉配方表上的主要指标基本都要检测。”

工商密集抽检零售市场 行业协会月月抽查

除了生产环节,更下游的流通环节,还有工商部门对在售产品进行密集监控。

最近,记者就跟随广州市工商局食品流通监督管理处进行了一次在售奶粉的突击抽检。在广州一家永旺超市,正在抽检的广州工商部门工作人员龙耀泉告诉记者:“工商部门主要是抽检流通领域的奶制品是否合格,抽检的奶粉我们要先买回去,再委托给具有国家一级资质的检验机构代为检验。”

龙耀泉介绍,现在奶粉检测是工商部门的日常工作。自去年开始,广州市15个辖区,每周至少有两三个辖区轮流进行奶粉抽检。每次抽检,都会抽取不同售卖场所不同品牌不同批次的奶粉进行检测,“按照现在的抽检频率,今天检查的这家超市大约隔两个月就会被抽检到一次。”

而除了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作为第三股监管力量也在密切关注乳品安全。

其中,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每月都会对主流品牌进行“月月抽”,并对外公布结果。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今年也计划委托广东省南方食品医药行业评估中心,对婴幼儿配方奶粉进行风险评估,内容涵盖产品的进货、生产、销售各个环节。评估中,除了安全指标外,甚至还包括微量元素等营养指标。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会长张俊修透露,风险评估将包括原料、成品、市面产品以及整个产业风险预警等4部分,协会将每月公布一次评估报告。

为了应对无处不在的检测,很多奶粉企业也都投入巨资建立产品追溯体系,一罐奶粉只要扫一扫罐身上的二维码,就可查到该罐奶粉的原料来源、生产批次、出厂日期、流通过的各级经销商、终端卖场。在部分企业建立的庞大追溯体系里,还可通过顾客积分卡,查到每罐奶粉流到哪个消费者手上。

“我们每年都组织召回演练,当发现产品中存在不可接受的风险时,我们会立即启动产品召回程序。”贝因美集团副总经理黄焘称,该公司的产品追溯系统,最快能在3天内完成从终端市场召回的工作。

(责任编辑:贝贝 )

相关推荐

文章关键词:

八旬老妪充值十万做足疗 身体反越来越差

82岁的郑女士逛商场时被美容院的促销员拉去试做足疗,结果前后交了16万元办理各种保健卡。可半年后,郑女士的身体却越来越差。详细>>

央视曝光!成本1.2元,卖298元?这种“直播带货”的真相太惊人?不要掉入这3大消费陷阱?

最近这5年直播带货兴起,不管是明星、网红还是普通百姓以网络带货来牟取利益。有的人带货实实在在为大众人民着想,但有的人带货只是欺骗老百姓,……详细>>

警惕!保健食品借“全国眼病复明救助工程”布下陷阱

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地区,一些骗子近日假借“全国眼病复明救助工程”欺骗患者,用保健食品治病,使许多患者上当受骗。对此,赤峰市消费者协会提……详细>>

读不透的饮料瓶 广告多忽悠营养陷阱“糖”花眼

夏季来临,冰凉的饮料自然成为大家消夏解暑的不二选择。然后,这些挤满了各大超市货柜的饮料真的健康吗?一瓶435毫升的味全乳酸菌饮料,含糖量……详细>>

医疗美容投诉案频发 小心“美容陷阱”

太原市卫生局发布消息:今年上半年,太原已依法查处10起医疗美容投诉举报案;卫生部门提示,一些非法美容机构利用各种新兴媒介工具宣传非法行医……详细>>

  • 董国庆

  • 王桂兰

  • 刘坚

  • 张玉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