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诊疗
健康生活
  • 养生
  • 营养
  • 两性
  • 精神心理
  • 中医
  • 育儿
  • 减肥
  • 女人
  • 美容
  • 整形
  • 健康资讯
  • 健康课堂
  • 家医互动
  • 即问即答
  • 健康WHY
  • 专家答疑
  • 整形圈
  • 医生圈
  • 病友圈
  • 数据中心
  • 疾病库
  • 医生库
  • 医院库
  • 药品库
  • 整形库
  • 器械库
  • 食材食谱
  • 母婴产品
  • 新闻 视频 养生 育儿 营养 中医 女人 减肥 整形 两性 妇科 男科 肿瘤 眼科 影像 肝病 骨科 糖尿病 心血管 即问即答 诊所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医药资讯 > 悦康药业健康科普 > 科普文章  > 正文

    药物性鼻炎

    2010-12-28 00:00:00 举报/反馈

      药物性鼻炎的危害和原因

      

    药物性鼻炎

      多鼻炎患者由于自己随便用,会造成对物的依赖性,日久形成物性鼻炎。物性鼻炎的自觉症状主要为双侧持续性鼻塞,可有鼻内干燥不适。病人鼻腔粘膜充血到苍白不等,变化很大,典型者粘膜呈

      紫红色,鼻腔狭窄,有大量粘液性分泌物,鼻毛脱落,严重者粘膜呈橡皮样状态。晚期可出现萎缩性鼻性、鼻息肉、鼻窦炎及中耳炎等并发症。鼻腔使用血管收缩剂还可产生全身副作用,引起高血压、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血管痉挛、肾动脉狭窄、下肢动脉栓塞、精神病及中毒反应等,也可出现鼻、咽、喉的过敏反应。

      知道了物性鼻炎的危害,我们更需要知道哪些物可以导致物性鼻炎,物性鼻炎都是那些原因引起的呢?

      1、滴鼻长期滴鼻:因鼻病长期使用麻黄素、滴鼻净类物,病人可诉使用滴鼻剂的效果越来越差,所需量越来越大,滴鼻次数越来越多,鼻塞更加严重。

      2、雾化吸入物:因咽喉炎、哮喘长期应用缓解症状的气雾剂。造成鼻肺反射综合症,出现鼻咽堵塞、憋气不舒的表现。

      3、抗高血压中的物:长期服用利血平、肼苯哒嗪、胍乙定、甲基多巴、哌唑嗪类物,以及治疗高血脂、动脉硬化的物。患者经治疗后多维持在临界高血压的水平上,反而头晕,目眩加重,鼻塞不适,血压反弹。

      4、心血管类物:长期使用心得安类物及心血管扩张剂,造成鼻心反射综合症。患者近期出现反跳现象,病人先是鼻塞胸闷,继而心慌气短,心律不整。

      5、性激素物:因性功能减退或某些病变长期应用,出现鼻塞、髋关节疼痛等症。

      6、减肥物:特别是含有激素的减肥茶(国家已明令禁用)。

      7、抗抑郁中的物:如神经衰弱长期服用安眠、安定、奋乃静等,病人反而显现鼻塞不适,急躁易怒。

      8、长期应用阿斯匹林等止痛也可引发本病。

      上述物均可作用于鼻甲的神经或血管,引起鼻粘膜血管收缩。血管收缩严重且持久,则可产生逆转反应,继发性血管扩张。产生对物的依赖性,日久形成物性鼻炎。自觉症状主要为双侧持续性鼻塞,可有鼻内干燥不适。物性鼻炎病人鼻腔粘膜充血到苍白不等,变化很大,典型者粘膜呈紫红色,鼻腔狭窄,有大量粘液性分泌物,鼻毛脱落,严重者粘膜呈橡皮样状态。晚期可出现萎缩性鼻性、鼻息肉、鼻窦炎及中耳炎等并发症。鼻腔使用血管收缩剂还可产生全身副作用,引起高血压、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血管痉挛、肾动脉狭窄、下肢动脉栓塞、精神病及中毒反应等,也可出现鼻、咽、喉的过敏反应。

     

    ${FDPageBreak}

     

      药物性鼻炎的治疗

      最新药物性鼻炎治疗指南指出

      一、对药物性鼻炎应以预防为主,避免长期使用鼻血管收缩剂。

      一般认为使用鼻血管收缩剂的时间不要超过l周。(中国鼻炎网提示您:成人用低浓度。新生儿禁用滴鼻净。)小儿需用鼻血管收缩剂时,宜选用浓度更低的麻黄素。用应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量每次每侧l~3滴,间隔时间应不少于4--6小时。高血压、冠心病、甲状腺功给亢进、青光眼、前列腺肥大的病人,以及常服β受体阻滞剂的病人,应慎用或禁用鼻血管收缩剂。

      二、对于已经形成药物性鼻炎的病人,可作如下处理:

      ①立即停用鼻血管收缩剂,至少停用两个星期以上;

      ②积极治疗鼻部原发病,如鼻中隔偏曲、鼻息肉、慢性肥厚性鼻炎、鼻窦炎等;

      ③用其他滴鼻剂替换血管收缩剂。有人推荐使用生理盐水加地塞米松配成液滴用。生理盐水加地米配成浓度为0。25毫克/毫升的滴鼻液,第一周滴20毫升,一般可改善鼻腔通气,第二周仅滴生理盐水。若第一周症状来改善,第二周再滴地察米松滴鼻液。亦可用曲安缩松滴鼻。

      ④在滴鼻的同时,内服抗组胺物如氯雷他定以及三磷酸腺苷(ATP),有助于改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