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熊孩子?幼儿攻击性源于遗传
破坏力特别强的熊孩子让人头疼,很多人都归罪于家长的调教。不过,一项新研究表明,幼儿攻击性实际上是与先天遗传因素有关,专家表示,即使熊孩子是天生的,但这种幼儿攻击性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渐渐消失。
蒙特利尔大学的这项研究以667对双胞胎为研究对象,包括同卵及异卵双胞胎。研究者要求这些双胞胎的父母对自己孩子在20个月,32个月,50个月时的身体进攻性——敲打,牙咬,脚踢,拳击的情况进行评分。之后,研究者在对这些双胞胎行为,环境及遗传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蒙特利尔大学的Eric Lacourse表示:“遗传因素通常可以解释身体进攻性为何存在个体间差异的大部分原因。”
他进一步解释道:“共享的环境因素在幼儿攻击性中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这与以往以个体为对象的众多研究结果相冲突,这些研究通常发现家庭或者父母因素可以预测学龄前身体攻击性的发展轨迹。我们的结果提示,家庭父母因素并非像以往推测的一样发挥直接的作用。”
研究发现,与以往研究一致的是,身体攻击性在幼儿早期达到顶峰,但是发作的频率和变化的速度则受到遗传及环境因素的交互影响。研究者认为,遗传因素约占儿童期攻击性影响因素的50%。
Lacourse提到:“遗传-环境分析显示,早期遗传因素对发展趋势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几乎可解释身体攻击性中关于稳定性和变化情况的大部分问题。”
虽然,遗传对幼儿攻击性起着主导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孩子的行为就此不可改变,因此正在为幼儿攻击性行为担忧的家长们不应该失去希望。
Lacourse强调:“遗传为主的联系并不意味着身体攻击性的早期发展轨迹是固定而不可改变的。遗传因素始终都可能与来自环境中的其他因素相互作用,构成任何行为的成因链。”
事实上,很多针对身体攻击性的长期研究表明,大多数儿童,青少年及成年人都逐渐摆脱了进攻性行为,逐渐学会了非进攻性的行为模式。【详细】
想了解国外最新医药前沿动态?想知道国外医药有何新进展?家庭医生在线专业编辑为您带来国外医药前沿领域资讯,传递医药科技前沿信息及医药前沿最新动向,内容独家,翻译专业,想了解更多请戳→ →【详细】
总监:邹莲
主编:郎成林
编辑:贝贝
设计:曾凌科 陈瑞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