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亢救命药的消亡之殇

特别报道

家庭医生在线新闻频道出品

本期话题精尽人亡"是无稽之谈

编语:从2012年开始,国产甲亢药的缺货问题就已经让国内众多的甲亢病患者都坐立不安。随着事态严重性的不断升级,近日,从南京到北京,从广州到武汉,各地都相继爆出甲亢药严重告急的消息。很多人心里都会打满问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今天家庭医生在线的编辑就来和大家来认识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现象追击"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让患者无处觅药

国产的甲亢药物,如甲巯咪唑片,因为价格较低、疗效又好,一度成为国内甲亢患者的首选药品。但从2012年开始,甲巯咪唑片已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陆陆续续断货。尽管国家卫生计生委今年先后两批投放了7600万片甲巯咪唑,但由于甲亢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这些药品远远不能满足医疗市场的需要,目前各地仍然难以买到。

医疗界的有一个共识就是药物治疗乃甲亢治疗的首选途径。药品短缺的情况让医务人员和患者都叫苦不迭。不得已的患者唯有选择换药或选择手术治疗,但是研究甲亢的专家曾呼吁,如果患者朋友习惯了一种药物,再选择换药的话可能会引起相当程度的过敏。调查显示已有患者因为换甲亢药而导致了全身的皮疹,甚至也有损害肝肾的案例出现。而如果手术的话,风险比较大且有并发症的可能。 

医疗市场上出现这样的问题,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国产的甲亢药物(如甲巯咪唑)因为太便宜而渐渐陷入停产的状况。进口的药物(如赛治)远远无法满足患者全体的需求而且价格相当昂贵。

那国产的又平价而且疗效又好的甲亢类药物的为什么会停产呢?家庭医生在线编辑了解到,很多生产此类药物的药厂因为运营成本的相对庞大而利润空间却一直在缩小,无奈之下选择解散工人,结束生产。

按照价值规律来理解,情况应该是越能治病的药价格可以去到一个合理高的位置,然而关于甲亢药物的新闻似乎与我们的认知论相违背。 其实在经济学领域里,还有一个概念叫做"劣币驱逐良币"。如今的医疗乱象中,有一种情况,某些价格虚高但疗效一般甚至很差的药物由于能够攫取到更多的利益,往往比那些价值得不到体现的平价好药更能得到厂商的的青睐和推广,此之谓"逆淘汰"。

在中国的医疗现实情况下,"以药养医"的局面未能完全改善,医院也缺乏动力向患者开那些极其便宜但又科学实用的药物。而药厂更是一个逐利的机构,会依据市场现象逐步调整产品策略,在这样的现实困境下,"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似乎正在中国医药界蔓延着。

解决途径医改语境下政府、药企、和医院共同努力

根据调查,不单单是治疗甲亢的药物,目前很多的平价国产药物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如一元钱一支的专治小儿肺炎的红霉素针剂,一到两元左右的复方丹参片,还有同仁堂的业内人士曾爆出已经有200多种廉价中药悄然退出历史舞台。

此类药物的告急显然是中国医疗乱象问题的一个缩影,药品的逆淘汰问题也并非偶然。要想使这些廉价经典药重新上市,尚需政府、药企、和医院共同努力。

我们不可能奢望于药品企业向社会献爱心,零利润甚至负利润地向社会供给;必须通过调整定价机制,一方面让企业生产廉价经典药也有钱赚,有了合理利润的维持药厂才能正常运作,另一方面也要科学规范药物的价值调控,让药品价格融于市场但又不被放任于市场。当然这些都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做出引导和支持,而且对这些政策措施的水平也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从根本上来看,解决药品的逆淘汰问题,需从制度上推进医疗体制改革,让医疗回归到"以技养医"的科学模式上来,并同时有序开放药品市场竞价供应,切割掉管控环节虚高的利益,让药品回归正常的流通,这样才能真正彻底有效地拯救那些已经消失或者处于消失边缘的平价好药。

百度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