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健康资讯 > 聚焦医改 > 正文

上海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 家庭医生上门

2016-08-18 09:33:33  来源:人民网    转载

“以前看病配药都去大医院,最近的乘公交来回也要一个钟头。”“这药大医院卖253元,有点贵。”诊室里,老人黄新有走进来坐下时,有点气喘

朱美玲医生在电脑上按下“延伸处方”键为黄老伯开了药。因为记者采访,朱医生热情地招呼几位进门的患者先到邻桌同事处开药。他们却都摇摇手:“没关系,我还是等你!”

这里,没有手术室、实验台,但全科全方位的服务却没少。这里,没有花大价钱才请得起的私人医生,但值得信赖的家庭医生却总被患者“粘着不放”。这里,是全国最早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的上海。近20年间,上海不断引导着居民就医向基层门诊流转。

分级诊疗:与社区医院和市、区医院组合签约,看病实惠又方便

“从家慢慢走到这里只要10分钟,省时省力多了!”黄新有今年83岁,这不,又来闵行区江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门诊第四诊室看病了。

他的医保卡上有一张写着“上海市居民健康卡”的黄色标签。一刷卡,各种健康指标和就医信息就在电脑里跳出来。朱美玲翻看老人在大医院开的处方,边拉家常边询问:“最近胃口好吗?血压多少?天很热,一定要当心!”

黄老伯用的这款药不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的基本药物范围内。这类只有上级医院才有开处方权的药,会由国药或上药集团统一配送。不过,黄老伯第二天就能从卫生中心药房取到。如果腿脚不便,还有人代取上门送药。

“这个药在卫生中心买只要225元,加上看病诊疗费减免,相比大医院每瓶药能便宜50元。”黄老伯自己算了算账。此前,他的老伴5年多卧病,申请了家庭病床。根据病情,朱美玲每月1—2次上门诊治配药。出诊费每次30元,主要由医保支付,个人承担20%,其中一半还能报销。

“有次摔跤,打个电话,她马上就到了,我心里就不慌了!如果病情变了,她还能直接预约大医院专家,不用起大早排队。”因为和卫生中心签约了服务,常来看病也熟悉,黄老伯不仅知道朱美玲的电话,还加了微信。

得了实惠又方便,黄老伯看病不出社区有着落,这源于“1+1+1”分级诊疗模式的实施:以家庭医生为基础,每位居民与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家区级医院+一家市级医院组合签约。这一创新是2016年上海市在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中启动的。截至7月底,首批65家试点社区“1+1+1”签约居民在组合内就诊率近80%,其中在签约社区就诊率超60%。

管理慢病:服务细致,社区医院首诊患者不断增加

“都是我的老病人!”朱美玲有些无奈,也很自豪。

80岁的刘阿婆想配的药不在延伸处方内,朱美玲推荐另一种药。看出老人有点犹豫,她笑着劝说:“成分效果是一样的。”老人也笑:“你人好,熟悉我的毛病,我就信你!”拿了处方,老人又念叨腿脚没力,走到这儿吃力。朱美玲告诉她,可以到居委会办个居家养老:享受社区志愿者日常照护,家庭医生团队也会定期关注,费用医保报销,个人只付10%。

朱美玲从医20多年,从专科医生变成全科医生,是高华社区2000多名居民的签约家庭医生,管着13张家庭病床。除了在卫生中心坐诊,她每周还有一天在高华第二居委会家庭医生工作室看病、代居民取药,其余时间巡视家庭病床,为行动不便的老年慢病患者上门服务。

提醒60岁以上老人每年参加免费体检、各类癌症早期筛查,做好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的健康管理,精神病、残疾人士、孕产妇等特殊人群的访视……关注慢病等公共卫生服务成为卫生中心依托家庭医生的主打项目:每项的完成数量、质量和满意度,都由第三方评估。

通过居民日常言行发现异常,早早查出癌症,医生被视为救命恩人;在需要时,医生帮患者预约大医院专家、获得床位,换来一连串谢谢……在以老年病、慢性病患者为主的社区卫生中心,人情味慢慢多了。医患双方眼里不再只有“病”,不像传统大医院诊室里总穿梭着拥挤的人潮。

“累是累点,人蛮开心!”朱美玲说。开心,缘于信任,也因为收入提高、职业前景看好。朱美玲的电脑和手机都装着家庭医生工作平台APP。卫生中心对家庭医生实行年度预算管理,完成工作量能获得多少收入一目了然。为了吸引好医生留在基层,上海加大财政投入,把各种医疗服务换算成标化工作量,多劳多得;增加业务培训,在职称评定上自成体系。朱美玲去年收入提高了30%以上,还评上了副主任医师,成了全科医生规范培训点的带教老师。

好医生、好制度带来人情“粘性”,首诊和日常看病不出社区的患者正不断增加。2015年,上海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8450多万人次诊疗任务,超过全市门急诊总量的1/3,接近全市三级医院诊疗总量,同时每天还承担着2万余张家庭病床的医疗服务。

上下联动:公立医院数据共享,鼓励社区首诊、医疗组合内转诊

朝着分级诊疗迈出重要一步,“1+1+1”模式就是要鼓励百姓社区首诊、在医疗组合内转诊;减少就医盲目随意性,让百姓获益;改变就医秩序混乱、稀缺高端专科医疗资源在常见病上大量浪费等局面。据悉,第二批12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试点工作已启动,将覆盖上海全市77%的社区。

“让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有获得感,只有给家庭医生拿资源、建平台,分级诊疗、基层首诊才能落实。”主持这轮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的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说。

这里的“资源”除了延伸处方外,卫生中心的家庭医生还可以开“长处方”,让慢病患者少跑医院;所有三甲医院都拿出50%的专家号源,供家庭医生优先为病人预约;一床难求的知名医院,家庭医生也有绿色通道,让有需求的病人顺利转诊。

这里的“平台”包括:不少辖区都建起统一的影像诊断中心、检验中心,或成立医疗联合体,由大医院专家把关,提供相同质量的服务,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拍片化验。比如,江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背后,就有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闵行医联体的联动保障。下一步,医保费用也会成为家庭医生把关的范围。

大数据时代,上海还在全国率先实现市、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市级数据中心已集聚近100亿条诊疗数据,并以平均每天1800多万条的速度增加,健康大数据为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提供强大支撑。在基层,江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蒋良华手机里,有一个上海市社会卫生综合改革管理云平台。里面可以实时看到闵行区各社区乃至全市各区居民总签约人数、就诊次数、就诊和转诊流向、用药情况、医保费用、公共卫生服务专项执行进度和水平等数据。在全市,从上海市主要领导到卫计委、医保、财政等部门,都能随时点入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集成平台、基于全面预算管理的社区卫生管理平台、基于家庭医生制度的分级诊疗平台等了解实情,监管运行。各平台有分有合、顺畅联通。

今年7月,国家卫计委发布的卫计事业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居民就医流向没有明显改善,基层门诊量比上年减少1.0个百分点。而上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了“底气”,家庭医生有了资源和平台,才当得起百姓“健康守门人”。

在上海市市长杨雄看来,为整个医改“打地基”,马虎不得。社区卫生服务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和核心,惟有强基层、坚持公益性质、打通上下左右、搭建科学完善新机制,才能拥有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福祉的强大能力。

(责任编辑:林宗可 )

相关推荐

文章关键词: 家庭医生上门 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

22岁小伙打球撞伤右腿差点废掉 医生说出了原因

22岁小伙打篮球时被人撞了右大腿一下,撞出了“骨筋膜室综合征”,历经三次手术后,小伙右腿萎缩,行走困难,差点被废,在祈福医院进行了45天……详细>>

免疫疗法联合化疗 中低危险急性白血病治愈率可达70%

来自燕达国际医院陆道培血液、肿瘤中心的童春容主任在治疗白血病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她提出综合治疗是治愈白血病的最好方法,只要根据病人自身情况……详细>>

港大厦大合作研发快速试剂 检测MERS仅需15分钟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香港大学和厦门大学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成功研发出新型快速测试试剂,可有效检测中东呼吸综合征,诊……详细>>

三医联动 三保合一 福建公立医院:大夫工资涨了 看病费用降了

国家卫计委7月12日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福建省综合医改试点工作进展情况。2015年,福建公立医院运行呈“三升、两降、两持平”态势。“……详细>>

耳鼻喉专家刘大波:医生的医德医术最重要

刘大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市儿童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广东睡眠医学会副主任委员。这位留着大胡子,且不苟言笑的儿科医生,在网上拥有大批铁杆……详细>>

  • 濮先明

  • 袁琳

  • 何金

  • 张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