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7日,亚太影像导引下的微创治疗协会主办,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承办的“第二届亚太影像导引下肿瘤微创治疗学术大会”、“第十届中国肿瘤消融治疗大会”、“第三届山东省医师协会综合介入医师分会年会”在青岛拉开帷幕,据了解,本次大会以“肿瘤建设性治疗模式”为主题的核心,是由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医学影像与微创介入中心主任吴沛宏提出的最新的肿瘤治疗新模式。家庭医生在线编辑有幸在本次大会独家专访了吴沛宏教授,近距离了解了吴沛宏教授与他所提出的“肿瘤建设性的治疗模式”。
“建设性治疗模式就是,在有效的灭活肿瘤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的生理功能,最大程度地保护和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最大程度地保护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治疗策略及方法选择上,应该首选无创和微创治疗,联合其他综合治疗尽量的避免或减少大创和巨创。”吴沛宏教授在采访中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释。
任何一个革命性的治疗模式的产生都不是凭空一下得来,“建设性治疗模式”的提出也是如此。事实上,这一模式的提出不仅凝聚了吴沛宏教授三十年来的医学感悟,也是很多与他有着深刻缘分的病人甚至亲人用生命的代价换来的。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突破千军万马,吴沛宏成为中国文革后中山医科大学的第一批医学生。毕业后80年代初的中国医学界,外科手术、化疗还是中路治疗的主流手段,“我融入肿瘤治疗这一学科后,就感觉当时传统手术治疗对病人的伤害非常大,它不应该是未来肿瘤治疗的主流方向。”未来肿瘤治疗的走向,30年前,在他心里已经有了雏形。
医者仁心,每一次对患者遭受痛苦折磨的感同身受和对疾病无能为力的内心冲击,都促使着这一“肿瘤建设性治疗模式”的产生。
对于吴沛宏来说,他受到的第一次冲击,是恩师的病逝。
“当时我的老师得了血液肿瘤,只能接受常规的化疗。接受一次化疗之后,他的身体已经很衰弱。老先生是西医出身,接受了严格的西医训练,他坚持按照当时的治疗指南进行治疗。按照当时的指南,他必须还要接受多次化疗。但是接受第二次化疗后没多久,老师就走了。”
同样是搞医学的人,最后还是难以逃避魔掌,说不清是败在肿瘤上,还是败在化疗下。
老师的离世,让吴沛宏深受震动:“如果采用生物免疫治疗,加上中医中药的辅助治疗,会不会延长病人的生命期?”
他认为,一些肿瘤病人并不是死于肿瘤,而是死于当时肿瘤治疗方式带来的严重副作用。传统外科手术和放化疗。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会对患者机体造成巨大的损害。
这使他逐步在思索如何才能有一个与破坏性相对的办法去治疗肿瘤。
第二击,患者的一句话。
吴沛宏像往常一样查房。
当时的病人像往常一样沉默不言。手术治疗后的复发和放化疗的痛苦,已经夺走了他说话的气力。这种憔悴的样子让吴沛宏很不是滋味。吴沛宏安慰病人,说,他是医生,他理解肿瘤病人度日如年的痛苦感受。
但是病人拉住他的手说:我不是度日如年,我是度分度秒如年!
这一句简单的话,像一颗石子,在吴沛宏心底砸出了遥远涟漪。他想不到病人的苦痛已经深入到了他们生存的每一分一秒。现在回想起来,他的心头还有震颤的波纹。
以当时的科技水平和对肿瘤的认知,医疗上还没有对付肿瘤的有效方法。病人不得不接受传统的手术治疗和放化疗。承受治疗过程中带来的严重副作用。即使医生,也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看着病人在治疗中痛苦离世。
这使他在后来一直坚持这一想法:要在灭活肿瘤细胞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保护和改善患者的生理功能和免疫功能,减轻病人的痛苦。
第三击,来自对亲人病痛和离开的无奈。
90年代,吴沛宏教授的一位亲人罹患癌症并有了脑部的细微转移。当时各路的专家会诊后,作出了全脑照射放疗的决定。
但放疗对脑部的损害让亲人变成了植物人。患者不认得医生,也不认得自己的家人。
这个事件让吴沛宏很痛苦,也成为了让他抛弃传统破坏性治疗模式的关键一击。他开始反思如何利用新兴医疗技术构建肿瘤建设性治疗的新模式,如何综合新兴的肿瘤治疗手段,转变以往破坏性治疗的模式,减少病人的痛苦。
减少病人痛苦,是吴沛宏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吴沛宏说,他理解病人的痛苦,这源于医生职业的敏感,也源于身边一切病人给他的反思。身为医生,要热爱自己的医生职业,也要理解病人的痛苦。医生要做的事,不仅仅是要治好病人,也要让病人减轻痛苦。
传统治疗还是主流治疗手段的今天,坚持建设性治疗理念的吴沛宏,就像逆流而来的开拓者,开辟着肿瘤治疗的新道路。
现代影像与微创治疗技术生物医学的发展,在客观上已具备了改变传统治疗模式的基本条件。但是医生和病人根深蒂固的传统思维,却成为他建设新模式的难关。
他要改变这种思维。
“在国外,如果要做创伤巨大的手术以及放化疗,医生会跟病人交代得非常清楚,把治疗的毒性、副作用、有限的有效性告诉病人。但是在国内,还缺乏这种思维和理念。没有意识到建设性治疗的重要性。”
除了医生本身的思维没有跟上医学技术的发展,病人对于建设性治疗也缺乏认识。很多病人都喜欢接受传统的破坏性治疗,认为这种方式更靠谱。
因此有必要让病人全方位,多渠道的认识新的理念和方法。
他认为,医生一方面要帮病人树立治愈的信心,另一方面,也要让病人了解治疗的效果和副作用。在治疗过程中,不但要考虑怎么治好病人,更要去考虑怎么让病人减轻痛苦。
从医多年,见识过各种生离死别,也遭遇过各种误解刁难。但是吴沛宏并没与放弃自己的理念。病人的康复是吴沛宏多年来从医的动力。他们鼓励着他不断的努力,探索。他相信,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肿瘤的建设性模式会有更强大的基础,也会被更多人接受。
“我的计划就是将影像导引的微创介入治疗和生物免疫治疗有机结合起来,让更多人的知道和了解这种技术。”
简单却宏大,这是吴沛宏的愿望,也是吴沛宏的事业。
家庭医生在线专稿,转载请注明家庭医生在线;媒体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
(责任编辑:张晓萌 )
相关推荐
文章关键词: 肿瘤建设性治疗模式 吴沛宏
-
国内唯一的炎性肠病领域的学术期刊落户中山六院
-
3月5日,由中山六院医疗总监、消化内科医学部学科带头人胡品津教授和院长、结直肠肛门外科兰平教授联袂担纲总编辑的《中华炎性肠病杂志》正式创……详细>>
-
南医三院发明一次性立体定向仪可降低交叉感染
-
6月13日,笔者从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获悉,该院教授发明了新型一次性立体定向仪,据说能够有效降低医疗成本,减少术中交叉感染的风险,适……详细>>
-
[5-27]广医五院类风湿性疾病防治健康讲座
-
家庭医生在线新闻频道健康讲座栏目广州讯 类风湿性疾病应该如何去预防?如何治疗?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将开展“类风湿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健……详细>>
-
[3.8]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关爱女性健康爱心义诊
-
在“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妇女同胞,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十九大精神,发挥所长为群众服务,增强女性自我保健意识,广东省第二……详细>>
-
赵家军:甲状腺功能减退是继发性高脂血症的重要病因之一
-
第五届中山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论坛于2016年7月22至24日在广州顺利召开。据家庭医生在线在现场了解到,此次论坛由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详细>>